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向北海,不一定非荡起双桨

(2011-06-15 14:27:34)
标签:

“踏歌行”毙稿

杂谈

今年春节,宅了8天后,我迈出家门的第一个“放风”点是北海公园。路线是我喜欢的,沿地安门一带,绕道北长街、沙滩,奔向北海。时值暮冬,寒意彻骨,比“春寒料峭”还再冷上一个层次。北海的上空,阴霾欲雪。顶着扑面而来的寒风,在冰层覆盖的北海边,好好地走了一圈,心里头若有若无哼着“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是啊,有谁不知道这歌词呢,《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去的那天,北海湖面还结着厚厚一层冰,荡起双桨是不可能了,但看着北海,条件发射,最先想到的,是这歌。
在北京生活了20几年了,每当有逛二环内老北京城这类奇怪念想时,最先想去的几处地方,一定少不了它,北海公园。
第一次来北海,18岁,大学同学结伴去的。那也是一个冬日,那次的北海,留给我的印象,犹如当年我眼中的北京:满眼的灰不灰白不白,乌蒙蒙,惨兮兮——这是眼睛的感受;干燥,干冷——这是皮肤的感受;眼睛的感受叠加皮肤的感受,形成了我的北海初体验:冷峻,冷漠,安静。不知为什么,我一下子就喜欢上这样一个有一点点冷傲的北海。
但事实上,第一次听说“北海公园”这四个字,至少得从18岁往回倒拨个七年八载。已记不得那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初一二年级的音乐课,但如今仍记得,当年的音乐课本,薄薄的,音乐课似乎每周只有一节,至多两节,边缘地位等同美术课。现如今不分场合只要一听到它们就会在瞬间高兴起来的那些歌,就来自那几册薄薄的音乐课本:《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我们的田野》《春天在哪里》《娃哈哈》《牧歌》《月亮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让我们荡起双桨》……老师的琴声响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歌声冲出教室的窗口,在校园里飘很远。那时,大人告诉我们,《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部叫《祖国的花朵》的黑白电影的插曲,电影里,北京的小学生们在湖面上划船,笑着,唱着,那片美丽的湖,叫做北海公园。
后来,我读了很多有关《让我们荡起双桨》和《祖国的花朵》的回忆性文字,发现,关于影片里孩子们泛舟之处,出现了两种说法,一说泛舟北海,一说荡舟颐和园昆明湖。历史就是人史,出现版本不同的记忆不足为怪,人们甚至从不同的记忆里更能咂摸出历史的趣味。但正如一个人小时爱吃的东西必然成其一生认定的美食,同理,小时候因为一首歌记住一个公园名字叫“北海”,此后无论遭遇多少块橡皮多少瓶涂改液,都无法将这个记忆涂改成“颐和园”。
一个从歌声里认识了北海公园的10岁孩子,她的想象里,那是个充满笑声的地方,一定离每一个北京小朋友都很近的地方——你想啊,“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不离家近,怎可能一做完作业就已荡舟湖面呢?
在这些充满羡慕嫉妒恨的胡思乱想里,我那时也频频游戏于南国羊城很多个有湖有船的公园里。比起北京,广州不缺水,且不说穿城而过的珠江了,就说有湖的公园数目,广州或已不输北京。可即便荡舟于著名的越秀湖、流花湖,又如何?人家北京小朋友荡舟北海,那可是被写进了歌曲拍成了电影的啊,每一句歌词都是一帧画面,每一帧画面都镶着夕阳的金边,披着炫目的光环。
如今我深刻怀疑,当年我唱着“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的时候,是不是心里已埋下了一颗种子——要到北海来,像电影里的“红领巾们”一样,唱着歌,划着船。而现实却是,时至今日,我都不敢确定,在北京已经生活了二十好几年的我,是否曾在北海公园里荡起双桨。小时候的种种梦想在青壮年时候多会变得无足轻重,这是长大的悲哀。
这些年,属于我和我的父辈们那几代人的儿歌,还会在某些场合上响起,它们有的还在顽强地流传,而更多的则已失传。我不清楚,如今的小学生、初中生,每周还有没有像我们当年那样统一的音乐课,有没有当年那样薄薄的音乐课本?课本里,还有没有《牧歌》《我们的田野》《娃哈哈》《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可我分明又感觉到,如今的孩子,并没多少人在为他们这代人有没有儿歌而悲而喜。如今的小朋友,眼界见识,物质拥有,铁定是当年的小朋友我再如何铆劲踮起脚跟都难以企及的,只是,如果没了薄薄的音乐课本,没了那些视听练习、视唱练习,没了那些儿歌,没了关于“荡起双桨”的各种胡思乱想,似乎比当年傻傻的我们又少了某种回忆,而有这类回忆,其实也挺幸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