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歌里旅行 |
下午,赶到西三环,中国网,作了一个多小时的视频网聊,《行走中国》,西藏,行走。喜欢的话题,喜欢的地方,喜欢的生存方式。逐日远离目下生活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似乎一下又泛活了。八卦,链接一把:
中山公园,近年,其实有好多次可能来,需来,但终没来。主要是恐惧,恐惧长安街交通这水太深,恐惧寻觅停车地点这水更深。
门票才三元!雨后,走哪哪都是草木的香气,远处是皇城红墙,高处是雨后的干净的天。进了天堂了。
在雨后的周日黄昏走进中山公园的人,多为着一个老太太而来,老太太在她20多岁的时候,笔下流淌出了《嘎达梅林》。今年,《嘎达梅林》演出届满50年。老太太叫辛沪光,三宝的妈。
《嘎达梅林》,不到十岁就听熟了。老爸老妈的喜好之一。“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每次听到,唱起,都有起鸡皮疙瘩的感觉——每碰到那些勾人魂魄的歌词,或旋律,就有此感受。
声乐部分,北京牧人合唱团。有改编过的《雕花的马鞍》,但没《草原恋》。前些年出差内蒙,这两首算得上是当地人K歌的最爱,走哪都是。都出自那位老太太之手。
三宝上台了。还是那么酷,标志性的长发,黑瘦长裤,黑色中式绸衫。作为妈妈最好的“作品”(辛沪光原话),指挥演奏妈妈一路荣光了50年的作品,对一个男人,这是一种不用言说的幸福吧。
这一夜,浸泡在熟悉的老旋律里,勾起很多陈年往事,比如,那些由无数老旋律陪伴的童年,少年,前苏联歌曲,邓丽君,刘文正,地方戏曲,那可以自由歌唱的学生年代。
这些年,断续地隐约地想,有天重新回到有指挥有和声手捧歌单的日子里。少年时的合唱队,大学里的合唱团,不变的女低音部。有歌声的生活,美好,充实。
大概十年前,某次,已有了很大冲动,要去报考北京市业余合唱团,最终作罢。是担心,就算考上,又能几次参加活动?——一个东西南北四处出差的新闻人。很不现实的冲动。
回到手捧歌单面对指挥的有歌声的日子,或者,重新回归永晨大姐麾下环保的行列,其实,是我对退休生活几个设想的两个,只不过,都只是在心里想。
整晚,很多的现实,很多的琐事,将写字的事冲击得七零八碎,满地狼藉。还要早起。这些字,凌乱不堪,只能找另外时间,好好重新收拾了。
前一篇:抑郁里的男人与女人(博客版)
后一篇: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