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是她们的生活方式

(2006-10-17 02:50:33)
分类: 路上风月
今天,陈旸和她的伙伴们抵达此番穿行青藏公路的目的地西藏拉萨。此行他们的交通工具不是汽车,而是自行车。4月下旬赶赴青海格尔木之前,陈旸豪爽地扔下一句:“最早也得十五六号才可能返回!”
 
而此时,“五一”期间穿越贺兰山脉的王忆非回京上班也不过几天。
 
刚刚结束的“黄金周”,一大批人迫不及待地走出都市,走向远方。
 
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中逐日壮大起来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把“行走”当作生活的一种必需品。在网上,他们的共同称谓叫“驴友”。年初曾有消息传来:成立之初才几个人的公益性自助出游网站“绿野仙踪”,一年多时间注册用户已增至6000多名。暴涨的“驴友”数量使这个非商业运作的网站面临“崩溃”——去年6月刚更换的服务器不堪忍受超常的访问量,屡屡出现服务器超载宕机事故。与此同时,一些名称各异的驴友聚集地如“聚吧”等在众多城市悄然繁衍。
 
而女性的身影在逐日壮大的“驴友”群里一天天活跃起来。她们的目的地,极少热门景点、常规线路——这往往令她们不屑。“往没人的地方跑,越荒凉越好,要的就是没人打搅、独自前行的感觉。”说这话的审计师贾燕“五一”刚和女伴李俏冰在河北乐亭一带海边呆了四天。到现在,她自己一人跑的地方有广西、西安、津冀等。
 
在软件公司上班的左林这次“五一”去的虽是常规景点五台山,但也是百分百“自助”。
 
目前正在“单人驾车海疆万里行”途中的郑建军,同属女性,来自北京一家名为“越野者”的汽车俱乐部。
 
4月21日结束的“海岛生存训练”,竟然是“娘子军”唱主角——女性不仅报名踊跃,且最后被选中的20名队员中,女性14人。
 
京城颇有名气的远飞鸟俱乐部在“五一”组织陕北自驾车采风行,30名参与者女性占去小二十。该俱乐部会员从1996年最初几十人壮大成如今的535名,女会员占四成。
 
一个“行走的女性”群,正在都市中茁壮成长。
 
贾燕挺早就在家乡天山一带转悠,可在两年前加入某俱乐部时发现,有很多女孩比她“走得更远,玩得更疯”,徒步穿越、攀岩、速降……“尽是些‘勇敢者的游戏’!”
 
陈旸就是其中一个。早在念大一她就独自一人跑了趟湘西。从此,有机会便逃离城市,对她就是“根本不存在犹豫的事”。进入“远飞鸟”前,学英语出身的她在一家外企呆了四年半,月薪是如今的好几倍,按部就班的白领工作看起来很好,但陈旸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公司每年两三次长假,她不变的做法是:一个人背上行囊来个彻底“人间蒸发”。
 
终于,陈旸在1999年炒了公司的“鱿鱼”,随后开始筹备酝酿已久的西藏之行。一个机缘,她跟“远飞鸟”的人从西宁骑车,花一个月时间跑了一趟西藏后,陈旸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了“远飞鸟”。现在,俱乐部16名训导员,3个女的,陈旸是其一。这份工作大概是这样一种角色:四处“出击”,为组织各类出游和野外运动“踩点”、当领队,相当于“大内总管”,而月薪不过一两千。“干这行,物质得看得很淡,有一种近乎狂热的热爱就够了!”跑长线远至西部、东北,走短线如京郊徒步穿越、攀岩、速降等,陈旸带着一帮男女一年到头就这么“疯”着。可陈旸觉得,这才是属于自己的生活。
 
无论是陈旸、贾燕还是李俏冰们,她们的共同点很多,譬如高学历,30岁人,单身,等等。“因为很多人没有家累,玩起来更放松。出趟远门,也许就成了终生朋友。”陈旸说,一些“驴友”甚至已在商议着以后合购一幢老年公寓一块住了。
 
但也还有一些人,有温馨的家,有老公,甚至有孩子。但她们的每一回出行,与男人和家庭无关。
 
中央某报一位男编辑这个“五一”又被太太“甩单”了。这已不是第一次。早几次,女方十分干脆地撇开了终日相守的老公和孩子,自己和一帮“驴友”开拔上路。这回和朋友开车奔山西、河北,还好,把孩子带上了。
 
同样,一位40多岁的女士把自己那帮臭味相投的女驴友戏称为“疯婆子旅行团”。这位曾横渡和田河、曾穿越塔克拉马干沙漠的女士,每一回的出行,即便有同行者,老公和孩子均不在其列。
 
某报几名早有家室的女士3年前将各自老公抛下,尽管赶上人山人海的“十一”黄金周,但是那次江南行在几年后的今天,忆想起来依旧是一种“率性而为、浪漫轻松的幸福”。
 
这份“幸福”被贾燕此次海边行找到了。“站在海边,心里很静。雾气慢慢升起来,弥漫四周,然后,分不清哪儿是海、哪儿是天、哪儿是沙滩。这个时候觉得,在大自然面前,人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面对三亚的大海,另一位女士则找到一种“漂的感觉”。白天,她潜水到海里近10米的地方,看各种彩色的鱼游来荡去;夜晚,傻傻地站在大海边,任由一层层浪花咆哮而来,咸咸的海水拍湿全身,抬头看的是海上明月。事后她说,哪怕做一粒海里的沙、一条海里的鱼那样漂来荡去,也是自在的。
 
而到西北走沙漠的一位女记者则在沙漠里领悟到什么叫“空灵”。“躺在沙地上,眼睛正对帐篷顶上的天窗,沙漠的夜空竟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星海’,离人格外的近,好像伸手能够着。在城里的20几年里从未见过这样的夜空!”
 
事实上,“行走的女性”在常规生活里并非个个“怨妇”。相反,她们多有着正常的性格,一份不错的职业。像此次“海岛生存”,参与者为学生、经理、会计师、编辑等。大多数运动俱乐部女会员也多来自公司、外企、国企乃至学校。
 
她们为什么要时时往外走?渴望“体验超常规生活方式”的左林坚信,“人对更大的空间有种潜在的渴望。”贾燕一直没忘多年前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同行者”,“有缘一路同行,偶尔有火花闪过,分手时相互道声珍重……”,贾燕说,“这就是在路上的感觉,暖暖的。所以,一旦有了这份情怀,就上路吧。权当是一次‘自我释放’‘自我发泄’,让自己痛快地吸吸氧!”
 
总觉得城市里一成不变的快节奏让人烦躁的陈旸,引述圈内广为流行的一句话,“有一天醒来,发现城市不是自己的家。”陈旸说,“因此,我们注定一生要在自然与城市之间‘来回游走’。”
 
“行走的女人”或许还将壮大。两项相关调查数据分别表明:相比于1990年,如今的女性休闲方式愈发积极,已有16.1%的城镇女性和3.1%的农村女性加入旅游行列;女性消费正从温饱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平民主妇驾驶家用旅行车外出”将成为本世纪女性消费趋势之一。    (2002-05-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