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个别旧闻 |
“每次看那些片子,像讲述外太空、海洋等诸如此类离我们生活很远的东西的,听着用词严谨的解说,看着眼前各种新奇画面,那一刻,真的感觉到一种‘距离美’,还有‘心灵探险’带来的刺激!”
一贯少言的途山聊起纪录片,整个人突然就变得特别活泛,话一下多了,“印象深刻的是《Discovery》中有关 ‘木星探索系列’的片子,看后就一个强烈冲动:想去外太空!”途山说。“科教片看多了,这人呀,真就变得特容易‘蠢蠢欲动’。想去探险,这念头目前对我有点不现实啦,但我希望,我儿子将来能去!”
像途山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似乎悄悄多了起来,他们和很多人一样是些电视机前的“沙发土豆”,但他们手中的遥控器,总是毫不留情地闪过那些嘻笑怒骂的“戏说”肥皂剧、那些矫揉造作的偶像剧、那些“虚假繁荣”的电视晚会,最终被定格下来的,是一些只有画面+画外音却很少出现主持人的片子,比如纪录片。
姑且称他们为“纪录片族群”吧。自称“视觉艺术爱好者”的途山正是其中的一员。他家收藏的DVD,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太空、汽车、机器人时代、人体、生物学等一类的科教片子。
文科研究生胡亚平同样是纪录片一族。“我喜欢尽可能多地知道这个世界我所不知道的事情,纪录片是最好的方式——足不出户纵观天下。”胡亚平偏好的纪录片题材,是动物类、揭密类或者是讲述两河文明的,理由是,“和个人爱好贴得紧”。
计算机网络专业大四学生小巩称,在他所在的班级,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爱看纪录片,特别是科教类的。他说:“科教类纪录片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嘹望外面的世界,才不致落后时代。”
一些收视调查,同样从另一个侧面印证着:“纪录片族群”正在茁壮成长。
央视2002年第4 季度观众综合指标调查报告中,“观众流入率”这一指标的第一名,被央视科教频道每晚8:30分的纪录片专栏《探索"发现》夺得。相反的,该栏目的“观众流失率”,连续几个季度均排在倒数一、二名——反映出观众对该栏目极高的忠诚度。而在由知名度、观众规模、期待度、人气指数、忠诚度、家庭人气指数等指标综合而成的“栏目满意度”总排名中,开播不到两年的《探索"发现》,几次的季度调查均高居前十名——而事实上,央视大大小小的栏目计有400多个,能被列入调查的83个栏目,都是目前央视十几个频道各自“最有代表性的”。
数年前,《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等国外商业纪录片潮水般涌进中国时,很多人惊诧地发现:纪录片原来可以拍成这么好看这么好懂!纪录片,开始被视为电视剧、新闻、体育、娱乐之外的“最后一份电视商业大餐”,一些人开始卯着劲儿挖掘这“中国电视业的最后一桶金”。踩着老牌的《人与自然》的脚印,像《探索"发现》、《传奇》等诸如此类的纪录片栏目,占据了越来越多的黄金时段,相应的,它们成了一些人业余消遣时不可少的一道“菜”。
国内某知名纪录片栏目的主编盛振华认为,关注纪录影像的人,都是受好奇心驱使,这一点不分民族、种族和国界,尤其热爱探险发现类片子的人,好奇心理可能更强烈些。
从事文字工作的途山正是出于“好奇心”而迷恋科教纪录片的。他喜欢的片子有三类,一类是机械类,如汽车、机器人、航空、军事装备等。一类是天文、外太空、海洋等“一般人很难亲身体验”的“遥远”话题,“追随这个记录过程一路看下去,感觉很刺激、很享受”。途山有动物情结,大学时代就曾养过刺猬、乌龟、兔子,后来又养狗,因此,动物类纪录片也算得上他的最爱。
胡亚平对《Discovery》里的很多片子记忆犹新。比如,有部《猫咪的秘密》,内容上其实并没揭示出多少猫不为人知的秘密,但片子捕捉到了猫很多可爱瞬间,这些猫的神态、情状多是人们日常很少留意的。胡亚平把这片子一连看了好几遍。又比如《生命的奥妙》,采用体内摄影机纪录下了生命的整个受孕发育过程,“生命在这里被展现得十分的神奇和有趣!”
盛振华所在的节目组曾对收视人群做过定向分析,发现喜欢看纪录片的人主要是“三高阶层”: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这大概同他们自身阅历有关。相比普通老百姓,‘三高’大多学识丰富一点,有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和人文视野,比起一般人,他们可能就会对周边生态命运、历史、地理探索等这些稍微深层化的话题感兴趣。”
但也不尽然。在向往外太空的途山眼里,一些表现身边日常事物的纪录片,同样让人大开眼界。“比如讲述供电供水系统、电脑、电话、汽车、地铁等的片子,说的都是些日常生活里的事物,但它就能带着观众一点点探究到:原来这些容易被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的后面,也是有大学问。”
而某纪录片栏目的制片人王新建则称,他们的节目分自然地理发现、动植物、历史事件、中国传统文化四类。但从收视情况看,人们对历史与传统题材的关注点似乎更高,比如“史海钩沉”。“很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谜。看历史纪录片,解谜的‘游戏感’加上本土题材的亲和力,收视率容易往上走。”
王新建承认,观众日渐提升的鉴赏力,不断给纪录片的制作者“增压”。“他们已不满足于你告诉他一种存在,而是看你有没有新发现、新见解。像制作一部历史纪录片,不能满足于勾勒事件的大轮廓,还需要挖掘‘轮廓’鲜为人知的细节。否则,观众就不买账。”
其实,挑剔的“纪录片族群”在意的并非纪录片的“国籍”。胡亚平认为,国外的纪录片不一定都比国内强,来自异域的事物本身就容易让人觉得新鲜。不过,得承认,像《Discovery》一类的片子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知识含量到位。胡亚平说,这类片子的拍摄多以专家做研究为基础,经多年细致纪录,对材料汇总后经过剪辑成为纪录片。“珍妮拍摄黑猩猩就花了20年。美国《国家地理》的几名摄影记者在云南一拍就是几年,而最终编辑成的片子只有70分钟。片子有怎样丰富的知识含量可以想象!”
对此,身为纪录片“生产方”一员的王新建也赞同,“纪录片吸引人的根本,在于它的真实和知识含量。”而反观国内同类题材的纪录片,囿于资金、技术、制作人员的成熟度等原因,大制作大投入的纪录片,确实还不多见。
事实上,“纪录片一族”虽然有所谓的“三高”特征,但在年龄结构上,却逐步走低。因此,一些纪录片制作者意识到,追求最大化的“真实和知识”之外,纪录片也要娱乐化。盛振华就认为,在一个知识娱乐化的时代里,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界限正在模糊。现代意义上的纪录片,有非虚构、非剧情的原生态纪录片,也有剧情纪录片。虽然,值当纪录的题材本身就贴着“特殊”的标签,决定了纪录片的“小众”特征,但眼下有一些制作者还是寄望于,运用一些软性叙事手段,比如注重细节、注重情节戏剧化、用讲故事口吻对谜点逐一“剥皮”,又或者用搬演手法完成历史重现、运用动画特技等等,使得纪录片更对日趋年轻化时尚化的“纪录片族群”多变的胃口。
对于“纪录片一族”,纪录片带给他们什么?胡亚平觉得,喜欢纪录片,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心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渴求。较之书本,纪录片采用多媒体视角所展现的“知识”,更形象也更丰富。途山则认为,纪录片为人们揭示了这个世界的生活“内幕”,让人们生活得更真实。在“纪录片一族”眼里,“纪录片描画着的,是整个的世界——依赖着拍摄者、制作者和收视人共有的同理心、同情心、好奇心。但反过来,这些人又彼此依靠纪录片,各自寻找自己的心灵归宿”。
一贯少言的途山聊起纪录片,整个人突然就变得特别活泛,话一下多了,“印象深刻的是《Discovery》中有关 ‘木星探索系列’的片子,看后就一个强烈冲动:想去外太空!”途山说。“科教片看多了,这人呀,真就变得特容易‘蠢蠢欲动’。想去探险,这念头目前对我有点不现实啦,但我希望,我儿子将来能去!”
像途山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似乎悄悄多了起来,他们和很多人一样是些电视机前的“沙发土豆”,但他们手中的遥控器,总是毫不留情地闪过那些嘻笑怒骂的“戏说”肥皂剧、那些矫揉造作的偶像剧、那些“虚假繁荣”的电视晚会,最终被定格下来的,是一些只有画面+画外音却很少出现主持人的片子,比如纪录片。
姑且称他们为“纪录片族群”吧。自称“视觉艺术爱好者”的途山正是其中的一员。他家收藏的DVD,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太空、汽车、机器人时代、人体、生物学等一类的科教片子。
文科研究生胡亚平同样是纪录片一族。“我喜欢尽可能多地知道这个世界我所不知道的事情,纪录片是最好的方式——足不出户纵观天下。”胡亚平偏好的纪录片题材,是动物类、揭密类或者是讲述两河文明的,理由是,“和个人爱好贴得紧”。
计算机网络专业大四学生小巩称,在他所在的班级,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爱看纪录片,特别是科教类的。他说:“科教类纪录片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嘹望外面的世界,才不致落后时代。”
一些收视调查,同样从另一个侧面印证着:“纪录片族群”正在茁壮成长。
央视2002年第4 季度观众综合指标调查报告中,“观众流入率”这一指标的第一名,被央视科教频道每晚8:30分的纪录片专栏《探索"发现》夺得。相反的,该栏目的“观众流失率”,连续几个季度均排在倒数一、二名——反映出观众对该栏目极高的忠诚度。而在由知名度、观众规模、期待度、人气指数、忠诚度、家庭人气指数等指标综合而成的“栏目满意度”总排名中,开播不到两年的《探索"发现》,几次的季度调查均高居前十名——而事实上,央视大大小小的栏目计有400多个,能被列入调查的83个栏目,都是目前央视十几个频道各自“最有代表性的”。
数年前,《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等国外商业纪录片潮水般涌进中国时,很多人惊诧地发现:纪录片原来可以拍成这么好看这么好懂!纪录片,开始被视为电视剧、新闻、体育、娱乐之外的“最后一份电视商业大餐”,一些人开始卯着劲儿挖掘这“中国电视业的最后一桶金”。踩着老牌的《人与自然》的脚印,像《探索"发现》、《传奇》等诸如此类的纪录片栏目,占据了越来越多的黄金时段,相应的,它们成了一些人业余消遣时不可少的一道“菜”。
国内某知名纪录片栏目的主编盛振华认为,关注纪录影像的人,都是受好奇心驱使,这一点不分民族、种族和国界,尤其热爱探险发现类片子的人,好奇心理可能更强烈些。
从事文字工作的途山正是出于“好奇心”而迷恋科教纪录片的。他喜欢的片子有三类,一类是机械类,如汽车、机器人、航空、军事装备等。一类是天文、外太空、海洋等“一般人很难亲身体验”的“遥远”话题,“追随这个记录过程一路看下去,感觉很刺激、很享受”。途山有动物情结,大学时代就曾养过刺猬、乌龟、兔子,后来又养狗,因此,动物类纪录片也算得上他的最爱。
胡亚平对《Discovery》里的很多片子记忆犹新。比如,有部《猫咪的秘密》,内容上其实并没揭示出多少猫不为人知的秘密,但片子捕捉到了猫很多可爱瞬间,这些猫的神态、情状多是人们日常很少留意的。胡亚平把这片子一连看了好几遍。又比如《生命的奥妙》,采用体内摄影机纪录下了生命的整个受孕发育过程,“生命在这里被展现得十分的神奇和有趣!”
盛振华所在的节目组曾对收视人群做过定向分析,发现喜欢看纪录片的人主要是“三高阶层”: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这大概同他们自身阅历有关。相比普通老百姓,‘三高’大多学识丰富一点,有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和人文视野,比起一般人,他们可能就会对周边生态命运、历史、地理探索等这些稍微深层化的话题感兴趣。”
但也不尽然。在向往外太空的途山眼里,一些表现身边日常事物的纪录片,同样让人大开眼界。“比如讲述供电供水系统、电脑、电话、汽车、地铁等的片子,说的都是些日常生活里的事物,但它就能带着观众一点点探究到:原来这些容易被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的后面,也是有大学问。”
而某纪录片栏目的制片人王新建则称,他们的节目分自然地理发现、动植物、历史事件、中国传统文化四类。但从收视情况看,人们对历史与传统题材的关注点似乎更高,比如“史海钩沉”。“很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谜。看历史纪录片,解谜的‘游戏感’加上本土题材的亲和力,收视率容易往上走。”
王新建承认,观众日渐提升的鉴赏力,不断给纪录片的制作者“增压”。“他们已不满足于你告诉他一种存在,而是看你有没有新发现、新见解。像制作一部历史纪录片,不能满足于勾勒事件的大轮廓,还需要挖掘‘轮廓’鲜为人知的细节。否则,观众就不买账。”
其实,挑剔的“纪录片族群”在意的并非纪录片的“国籍”。胡亚平认为,国外的纪录片不一定都比国内强,来自异域的事物本身就容易让人觉得新鲜。不过,得承认,像《Discovery》一类的片子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知识含量到位。胡亚平说,这类片子的拍摄多以专家做研究为基础,经多年细致纪录,对材料汇总后经过剪辑成为纪录片。“珍妮拍摄黑猩猩就花了20年。美国《国家地理》的几名摄影记者在云南一拍就是几年,而最终编辑成的片子只有70分钟。片子有怎样丰富的知识含量可以想象!”
对此,身为纪录片“生产方”一员的王新建也赞同,“纪录片吸引人的根本,在于它的真实和知识含量。”而反观国内同类题材的纪录片,囿于资金、技术、制作人员的成熟度等原因,大制作大投入的纪录片,确实还不多见。
事实上,“纪录片一族”虽然有所谓的“三高”特征,但在年龄结构上,却逐步走低。因此,一些纪录片制作者意识到,追求最大化的“真实和知识”之外,纪录片也要娱乐化。盛振华就认为,在一个知识娱乐化的时代里,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界限正在模糊。现代意义上的纪录片,有非虚构、非剧情的原生态纪录片,也有剧情纪录片。虽然,值当纪录的题材本身就贴着“特殊”的标签,决定了纪录片的“小众”特征,但眼下有一些制作者还是寄望于,运用一些软性叙事手段,比如注重细节、注重情节戏剧化、用讲故事口吻对谜点逐一“剥皮”,又或者用搬演手法完成历史重现、运用动画特技等等,使得纪录片更对日趋年轻化时尚化的“纪录片族群”多变的胃口。
前一篇:本届戛纳 我们隔着大洋想像
后一篇:向最基层的“追星族”致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