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娉舒
陈娉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259
  • 关注人气:3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部追求细节真实的好戏是如何“晚节不保”的

(2006-09-17 22:34:38)
分类: 文娱八卦
(写于2001-12-18)
30年一遇的流星雨自城市的夜空中掠过。火光冲天的医院大楼前,消防车暂停运转,消防队员们搁下手中的水枪,虔诚地仰首了望;楼内穷凶极恶的毒贩子究竟是死是活,楼外的警察同志突然间仿佛集体得了失忆症,只顾向浩瀚夜空齐刷刷行注目礼;刚刚还在安抚众多病人因紧急撤离带来的情绪波动忙得四脚朝天的医护人员,此刻除了抬头看夜空,一切浑然不觉……一个个前一分钟还是恪守职责的职业人,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象征着美好象征着人心”的流星雨面前,转瞬之间突然一个个变得很傻:神情专注,眼神热切,努着劲儿要让最弱智的观众都能读懂他们心中那股“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冀望”……
如果不是错过了一直心仪的法国大片《暗流》,我就赶不及回家看到《永不放弃》这样的大结局。你可以想象到,面对上述的画面,我在电视机前是怎样的乐不可支。
但是笑过之后,感觉有些不对劲。
无疑,正是快节奏、大信息量、生活气息浓厚,使这部号称“《急诊室的故事》中国版”的《永不放弃》播放过半,依旧吸引了不少“电视虫”。都到放第十几集了,我才开始固定遥控器上的北京二套,每晚牵肠挂肚惦记着:又有哪些形形色色的人将作客急诊室?那些语速飞快的专业医学术语,那些灵巧敏捷以假乱真的手术动作,那些血淋淋的伤病员的呻吟,一律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明明知道是戏,是“假”的,但偏偏就为它处处弥漫的那种“真实”和“紧张”的氛围而跟着情节一颗心七上八下。
在这段时间里,我注意到《永》剧导演郑晓龙频频作客各类传媒,侃关于《永》剧的一切的一切。我特别留意也特别欣赏的是,郑导有这样的观点: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戏框架都是假的,可就因为细节真实,透着“真”;我们内地很多戏明明主题感人,仅仅因为细节处理不真实,透着“假”。侃侃而谈的郑导摆出的姿态很明确:我就是要冲破这个“大处真小处假”的怪圈,拍细节真实的好片!我相信郑导有这样的实力,毕竟,前有《渴望》、《北京人在纽约》铺路后有美国生活浸泡体验的郑导,为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真实的电视剧,不是不可能。
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到《永》剧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叫好的专家不乏其人。诚如专家所言,难得的是同是“主旋律”,却很刻意将“故事编织得很好看很精巧”,被这样一条编织精巧的绳子一路牵引,我们满心期盼着它最终将如何打一个漂亮的结——毕竟,以往有太多的“假大空”影视剧有太多的失真情节屡屡伤透了我们的心。
以《永》最后的情节发展逻辑,倘若主角杜小青、好青年田田和孕妇最终为火所困丧命电梯;倘若与身绑两捆雷管的毒贩子肉搏的警察小赵们不幸牺牲……我想,神经坚强的观众不会不能接受如此结局,毕竟,现实生活的真实进展哪怕再残酷,也远比童话世界里“坏人都死了好人全活过来了”来得更动人心魄。但终于,编导手中编了又编的那条精巧的绳子在“最后一公里”绷不住了,全线崩溃,于是我们看到了:流星雨来临,所有的“危机四伏”转瞬间迎来了“解放区明朗的天”。这是一个刻意雕琢却过了火的大团圆。
仍以郑导自己的话说,“《永》是根据生活中的真事写成的,它们和真实的生活是相对联系的。生活化是我们这部戏的最大特色。要达到专业,就不能按照戏剧化的方式来处理。……”但是,《永》的大结局,恰恰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戏剧化夸张。倘若,这是部话剧,如此的幕落,我无话可说;但出现在千呼万唤“细节真实”以致于让人不得不寄予厚望的影视作品中,就怎么看怎么矫情。——这给我一个新的打击是:呼唤多年的“真实”,于我们内地的原创影视,真是如此可望不可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