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娱八卦 |
(2001/07/23)
很大的雨。曲里拐弯的胡同。我很怕找不着那个小剧场。毕竟,有两三年没经过那儿。
但是,进入鼓楼街,这一路就有那么点莫名的熟捻,像是嗅着空气中某种似有似无的气息,最终竟然顺顺当当地到了。几处旧房,一个四合院般的停车场,一如几年前的样子。让人感觉很亲。
昏暗的出口,带阁楼的舞台,有些生锈的铁栅栏草草将阁楼走廊兜了一圈,对面是十来排位子。对了,就是这儿。当年《死无葬身之地》,就在这个由旧楼梯连接着的楼上楼下,让人一下子“丢了魂”。
但是,进入鼓楼街,这一路就有那么点莫名的熟捻,像是嗅着空气中某种似有似无的气息,最终竟然顺顺当当地到了。几处旧房,一个四合院般的停车场,一如几年前的样子。让人感觉很亲。
昏暗的出口,带阁楼的舞台,有些生锈的铁栅栏草草将阁楼走廊兜了一圈,对面是十来排位子。对了,就是这儿。当年《死无葬身之地》,就在这个由旧楼梯连接着的楼上楼下,让人一下子“丢了魂”。
灯灭了,百十来人沉溺在突来的黑暗中,而明亮的舞台就在咫尺之遥,此情此景,很温暖的安全感,刹那间涌来。灯光再亮时,就是《你过得还好吗》啦。
剧情简单,是那种常规的夫妻分居故事,女人事业太火了,男人受不了了,之后,怎么样呢?总之一开始我先看到一层“家庭情感”的外衣。因此,我以为名编费明又搞出《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系列的姊妹篇呢。慢慢咂摸出味来了,不是。到底哪不像?情节?语言?都是,都不是。
剧中人物简约,自始至终就一男一女。男角是张熟脸,常在电视上见,演技不错。女角也无甚大毛病,只是一身打扮有点糟糕,不像事业有成生活有趣的中年美妇,更像憨厚的街坊大姐。不过在演员那张生动的脸上实实在在流淌下的眼泪,让我在很多瞬间忽略了这种不快。
有抖机灵的细节,有让人会心轻笑的对白。但演着演着,一些突然冒出的冠冕堂皇的“高调子”台词,诸如中国铁路事业的宏伟蓝图之类的,就会将这些个“机灵”和“会心的笑”稍稍冲淡了些。
然而我依然感受到久违的无以名状的幸福。黑暗中,我的前后左右是影影绰绰的一张张专注的脸。温暖、安全,脑海里一切紧绷着的弦全部拧松了,不必跟谁废话了,耳际只有语调抑扬顿挫的对白掠过……
10岁以前,有很多个晚上,由一帮叔叔阿姨们领着,在凌乱的后台看大人们化妆,在高高的幕布下听无数出“咿咿呀呀”的潮剧,再就是当地话剧团歌舞团《一双绣花鞋》、《阿里山情缘》等等等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小小孩子最初的戏剧享受。
这以后,省城里多了一个远离舞台的乖孩子。
但就在前几年,很长一段时间,又开始隔三岔五张罗“攒票”,随后在各处招了一堆人进剧场去。《死无葬身之地》、《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鸟人》……好的话剧,什么感觉呢?喝过家养土鸡熬的浓鸡汤吗?就是它了!
这两年有些远离话剧场,为稻粮谋,值得一看的话剧似乎也不多。距离现在最近喝上的“鸡汤”,是北京人艺《茶馆》重返舞台的那阵子,好像在去年。
家养土鸡是越来越少了,但想再喝正宗浓鸡汤的心态没少。这就决定了我当然宁愿眼前破旧铁栅栏围成的廊道上,还是当年《死无葬身之地》的所在,一草一木不变。因此,眼前这出演得很卖劲的“主旋律”,就很无辜地成了我加倍怀念萨特老头和冯宪珍们的“催化剂”。
好在同去的朋友比我知足。出剧场,骤雨初歇,向来最不惯发感慨的他,嘴里突然蹦出一句“唉,看来看去,还是最爱看话剧……”而我此时正发愣呢:小剧场还是变了——起码,当年没靠背没扶手甚至就没上油漆的条凳,现在鸟枪换炮成了有靠背有扶手的软垫沙发。好在,小剧场的昏暗低矮和简陋狭窄没变。惟其陋窄,置身其中,喝鸡汤的幸福才更显真实。
剧情简单,是那种常规的夫妻分居故事,女人事业太火了,男人受不了了,之后,怎么样呢?总之一开始我先看到一层“家庭情感”的外衣。因此,我以为名编费明又搞出《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系列的姊妹篇呢。慢慢咂摸出味来了,不是。到底哪不像?情节?语言?都是,都不是。
剧中人物简约,自始至终就一男一女。男角是张熟脸,常在电视上见,演技不错。女角也无甚大毛病,只是一身打扮有点糟糕,不像事业有成生活有趣的中年美妇,更像憨厚的街坊大姐。不过在演员那张生动的脸上实实在在流淌下的眼泪,让我在很多瞬间忽略了这种不快。
有抖机灵的细节,有让人会心轻笑的对白。但演着演着,一些突然冒出的冠冕堂皇的“高调子”台词,诸如中国铁路事业的宏伟蓝图之类的,就会将这些个“机灵”和“会心的笑”稍稍冲淡了些。
然而我依然感受到久违的无以名状的幸福。黑暗中,我的前后左右是影影绰绰的一张张专注的脸。温暖、安全,脑海里一切紧绷着的弦全部拧松了,不必跟谁废话了,耳际只有语调抑扬顿挫的对白掠过……
10岁以前,有很多个晚上,由一帮叔叔阿姨们领着,在凌乱的后台看大人们化妆,在高高的幕布下听无数出“咿咿呀呀”的潮剧,再就是当地话剧团歌舞团《一双绣花鞋》、《阿里山情缘》等等等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小小孩子最初的戏剧享受。
这以后,省城里多了一个远离舞台的乖孩子。
但就在前几年,很长一段时间,又开始隔三岔五张罗“攒票”,随后在各处招了一堆人进剧场去。《死无葬身之地》、《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鸟人》……好的话剧,什么感觉呢?喝过家养土鸡熬的浓鸡汤吗?就是它了!
这两年有些远离话剧场,为稻粮谋,值得一看的话剧似乎也不多。距离现在最近喝上的“鸡汤”,是北京人艺《茶馆》重返舞台的那阵子,好像在去年。
家养土鸡是越来越少了,但想再喝正宗浓鸡汤的心态没少。这就决定了我当然宁愿眼前破旧铁栅栏围成的廊道上,还是当年《死无葬身之地》的所在,一草一木不变。因此,眼前这出演得很卖劲的“主旋律”,就很无辜地成了我加倍怀念萨特老头和冯宪珍们的“催化剂”。
好在同去的朋友比我知足。出剧场,骤雨初歇,向来最不惯发感慨的他,嘴里突然蹦出一句“唉,看来看去,还是最爱看话剧……”而我此时正发愣呢:小剧场还是变了——起码,当年没靠背没扶手甚至就没上油漆的条凳,现在鸟枪换炮成了有靠背有扶手的软垫沙发。好在,小剧场的昏暗低矮和简陋狭窄没变。惟其陋窄,置身其中,喝鸡汤的幸福才更显真实。
前一篇:30岁人进入更年期?
后一篇:电脑崩盘情同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