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16)
有人说,登山是带有孤傲标签的孤独者行为,与热闹无关;有人说,公众目光下的登山有利登山运动发展。“珠峰热”引爆观点争锋——
登山会不会成为一种“Show”?
本月29日,是人类成功登上8848.1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50周年纪念日。50年前的5月29日,新西兰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爵士和尼泊尔登山向导坦曾·诺盖伊率先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此举堪称“划时代”。此后,人类征服珠峰的脚步从未停息过。
围绕登顶珠峰50周年,各式纪念活动相继展开。仅仅是“以攀登珠峰实际行动迎接50周年”这一类,据不完全统计,已驻扎和即将前来珠峰脚下的各国登山队,目前就有15支之多,其中包括我国的“中国搜狐登山队”。5月13日凌晨,印度队11名队员从南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成为今年第一支成功登上珠峰顶峰的登山队。而中国搜狐登山队则准备在17日至18日登顶。
在纪念珠峰50周年的这番热闹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传媒不甘寂寞的身影处处闪现。众多或综合的或专业的媒体,纷纷对登顶珠峰50周年活动做出反应。
号称“珠穆朗玛峰探险全球最权威机构”的国家地理学会(美国)早在去年就组织了一支“特殊”登山队于02年5月25日成功登顶珠峰。该队伍的“特殊”在于其成员组成——登顶珠峰第一人艾德蒙·希拉里爵士的儿子彼得、目前为止已7次登上珠峰的彼特·亚桑斯——当今登顶次数最多的西方人,等等。
这次特殊的登顶,国家地理频道随行作了拍摄。本月24日和31日,相关的专题片《闯珠峰两代情》将在全球143个国家同步播出,仅在中国内地,该片就将在28家电视台播映。国家地理频道北京市场部负责人透露,它将“首次披露面对雄伟珠峰,人类从无所适从到登顶成功的巨大转变过程;英雄后代亲自见证50年前首次珠峰登顶的荣辱及鲜为人知的真相;首次关注攀登珠峰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夏尔巴人和当地文化的冲击”。相应的,5月号的《国家地理》杂志,出现多达数十页的珠峰专题报道;6月,国家地理学会还将在华盛顿总部与健在的探险家举行纪念晚宴。
“珠峰热潮”同样蔓延到国内。中央电视台和搜狐网站分别组织庞大的精干队伍,对此次珠峰行进行全程直播。从5月11日至下旬,央视除每天上午安排直播外,还在晚间于多个频道重播精编版;搜狐的全程实时网络报道也制作得有声有色。此外,一些地方台和平面传媒,或相继播放珠峰纪录片,或联动跟进珠峰报道。
围绕“珠峰热”,不同的声音逐一“浮出水面”。比如,电视直播攀登珠峰,这一“公众目光下的登山行动”,一些人备感别扭。
有“山友”在网上表达了强烈的不以为然,“(此次)登山是在表明什么,是在说我来过吗?还是一种炒作?我只有一句话,他们勇气可嘉而已。”
曾经踏足两极和珠峰大本营、热爱探险运动的哈先生透露,自己对此次直播不太关注,“可能是出于某种逆反心理”。直播内容,大到转播车的运送,小到队伍每日生活琐碎,凡此种种,总让人“嗅”到一种炒作味道。老哈认为,事件报道者如果同时又是事件参与者,炒作自己的事情似乎就很难避免,但这其实正是传媒行业禁忌。因此,进行直播的媒介应警惕“将自己搁在事件中心”一类的作秀趋向。
一位曾在希夏邦马峰大本营呆过40多天的女士觉得,在一个传媒时代,战争、登山…什么都拿来直播,这让她感觉怪怪的。“事实是,山上的日子更多的是平淡。每日修路、汇报彼此身体状况。除此,看不出有多少可供喋喋不休的东西。”
在该女士看来,登山是一种孤独者的行为,在山上行走的人,拥有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没登过山的人永远领会不了登山的真实内涵,即便同是登山,登到6000米高度,和登上8000米高度,体会截然不同。登山过程中的体会,无法传递,它更接近于“个人化的一种心灵领略”。可在现代电子传媒的跟踪下,登山似乎衍变为一种可供观赏的表演,而雪峰就是舞台,登山的实质变了味。
相反,在京的中国登山队队长马欣祥博士却更多地看到了媒体介入登山运动的积极一面。他说,通过电视画面,登山运动前所未有地直接呈现在普通人的眼前,这对增强公众对它的进一步理解,对登山从一种少数人的“圈内”行为,逐步为大众了解接受并喜欢,是一个有效途径。至于“作秀嫌疑”,马队长表示,那是媒体自我把控的事,与登山运动本身无关。作为登山界人士,他本人关注的永远只是:如何让登山运动健康发展、有效推广。
此次国内登山队伍中,出现了深圳万科集团老总王石、搜狐首席执行官张朝阳等商界人士,如此队伍构成令人瞩目——虽然王石一贯热衷登山运动早为人所知。探险记者哈先生将此视为一种“标志”——“有经济实力、关注自然并具备登山经验的人士征战珠峰,体现出中产阶级对健康户外运动和绿色环保活动的向往”,这对登山走向群众性是一个“好的开端”。支持这一观点的人不少,相关的“思路”进一步认为:探险活动极为重要的一个基础是物质基础,富人们在生活富足时,往往选择富刺激性的探险活动,这种探险随之将逐渐衍变为大众化的探险活动。通过探险活动,人们满足着内心追求刺激和心理满足的愿望,同时实现挑战自我的目的。
但对此队伍构成的一个更为极端的观点是:不能排除某些一贯追求“高曝光率”的公众人物,借珠峰作秀,或者有意将登山作为一种“标签”的可能。
事实上,对攀登珠峰抱以平常心是必要的。攀登珠峰无疑意味着对自我能力的挑战、对自然极限的探求,为此很多人付出生命代价——自1922年至2002年已有175个探险家遇难珠峰。然而,另一个事实是——首次登顶后的这50年来,仅有史可查的记载,便有1653人成功登顶。其中,来自国家地理学会(美国)另一权威数据进一步表明,仅1975年至去年的27年里,登顶珠峰的人数就有1200人、次数超过1600次,登顶者年龄层分布广泛,小至16岁大至65岁,女性占去75名。其中的2001年5月23日,就有89人同天登顶。
与上述数字并存的另一个事实是:生活在珠峰脚下的夏尔巴人,不少人就是以当珠峰向导为生计,他们当中,不知有多少人不止一次攀登珠峰,但却不一定记入史册。
“这一切,无不说明:攀登甚至登顶珠峰,在目前已算不上是居功至伟的人类壮举。”事实上,每年这个季节,都会有来自各国的多支队伍汇聚珠峰一试身手。探险记者老哈分析说,循传统路线,有夏尔巴人的帮助,有氧、设备精良,在这几个前提下的珠峰攀登,难度是适宜于经一定训练的业余人士的。老哈还认为,将来,随着登山知识进一步普及推广和后勤保障、技术保障的进一步改良,攀登珠峰会是一件平常事。
因此,对此次珠峰直播,看客心态似乎占了上风。网友“热带鱼”就表示,“毕竟这是一次接近珠峰的难得机会,不必追究是否在作Show,看不懂行当看看热闹也不错。”然而,持“登山是孤独者行为”观点的人对此依旧不屑,“看客看到的只是一场Show,而不是登山。”
“珠峰热”引发的似乎不止这些。这边的人们还正在向珠峰进发,那边,已经有消息传出:一个
“某某牌摩托挑战珠峰7000米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大行动”的“某某极限车队”,将进军珠峰,届时会有不止一名队员骑着摩托攀登珠峰。对此,有人视为是当年泛滥一时的“飞越黄河热”的某种翻版。网友“自在飞花”担心,摩托车将会给冰清玉洁的珠峰带去废气污染噪音污染,强烈的噪音和震动,又将给登雪峰上的登山者带来威胁。
一些人注意到,“珠峰热”弥漫的同时,也是SARS肆虐时期,有人由此联想到攀登珠峰的“另一层意义”。国家地理频道北京市场部负责人金亚丽就认为,在SARS时期,在恐怖与焦虑气氛中,集中回顾人类攀登珠峰的历程,或许会给我们带来良好的心理暗示,一种正视困难的勇气。
面对“现在进行时”的诸多珠峰登顶50周年纪念形式,无论拥有怎样截然不同的立场,一个不变事实是:依旧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人们向珠峰一次次走近。因此,相对折中的观点认为,无论还有多少次现代传媒直播,还是坚持特立独行的孤独行走,无论是否烙有“炒作”与“作秀”的痕迹,面对珠峰乃至其他自然万物,人类所有活动即便再怎样绚烂夺目,其最终底线,应该是“不能为所欲为”;更理性的态度,正如一位“山友”所言的——“享受明媚阳光的同时,心怀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