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后的乌兰乌德,找不到果腹之地,但我们有诗与酒

(2006-09-04 13:21:20)
标签:

呼伦贝尔

满洲里

赤塔

乌兰乌德

旅游

分类: 亚欧大陆纪行
中法纪行文字7篇。2004·8·22-9·20,北京-巴黎,横穿亚欧大陆。
(中法文化之旅纪行三    2004/08/30夜写于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

呼伦贝尔:风雨中的美丽
离开安静小城扎兰屯,迎来了此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考验——从牙克石到呼伦贝尔,80多公里坑坑洼洼的沙石路,让尚沉浸在一路如画风景的车队,一下子成了蓬头垢面的“浪子”。然而,此后的旅程,证明了类似的考验,不过是小菜一碟。
 
穿越海拉尔城区,驶上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有人用车载台让大伙共享了一段德德玛的歌声。但很快,这个小欢乐被迫中断。草原上变幻莫测的天气,给这些业余车手们好好上了第一课。
 
下午四时左右,云层渐厚,天色转暗,白色的闪电一个接一个在柏油路边的草地上劈响,有雨滴敲打前挡风玻璃。隔着车窗和渐密的雨点,闪电的一道道白光着地时的一霎那,清晰醒目。各车之间还在进行的互报路况行为,被指挥车紧急叫停,“所有车载台马上停止使用,马上停止使用!以防雷击!”
 
长期生活在城市里,我们对雷电的意识或许已经淡漠。建筑物的密集,城市里污染渐重使得空中尘埃堆积物日多,闪电打下时,大多还没到地面就被反射了回去,因此,城里人很多时候是见不到那一道道清晰的闪电白光的。然而,走在空阔地面上,此时,信号再微弱的手机、小电台,都可以毫无防备就成为雷击目标。
 
电闪雷鸣。车外是一片白茫茫的水世界。我们中间的很多人,见到了此生最美丽的闪电——“彩色”闪电。路边闪电接连劈响,间或,在我们的车头前边,偶尔有一道看上去似乎带着彩虹颜色的闪电,直接在路中央“炸”开。开了十几年的老司机孙师傅眼睛发直:“太刺激了,这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最漂亮的闪电!”
 
在雷雨交加中,不得不彼此“保持沉默“的车队,费时1个半小时才穿越了这段长达100多公里的雷区。但我们的心,因这段雷区历险而不再平静。
 
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傍晚7点,夕阳下的满洲里,用西边的满天彩霞,给刚刚见识了“风雨中的美丽”的我们一个最美妙的礼物。
 
牙克石的沙石路、呼伦贝尔草原的雷电、满洲里的满天彩霞,连同队友们送给我的两支金灿灿的野向日葵、晚餐桌上一小碗“迷你型”长寿面,是我迄今收到的最特别的生日礼物。
 
后贝加尔口岸:近7小时得以出关
 
在满洲里修整了一天,出境的征程开始了。27日清晨8点,满洲里口岸广场,车辆列队待命,国旗飘扬,人员分两批,排队出关。此时,我们好几个人的手机网络已转为“RUS 12 Far East”——离俄罗斯越来越近了。突起的四五级大风,迫使头几天还在喊热的队友们,纷纷掏出压箱底的羽绒夹克。
 
安检开始。手机、照像机、摄像机、电脑,一个也不能少,毕恭毕敬地交到安检小姐的眼皮底下。好在头天有一批人到海关协调,全队40多人每人一式四份共160多张大小报关单被我们先拿到手,加班加点填写完毕。看看眼前这检查的认真与繁琐劲儿,头晚奋战填表的乌央与辛劳,看来值得。
 
招呼上车了。车队缓缓驶过海关女士的身边,摇下车窗,递上护照,伊神情淡然,隐隐有不可侵犯之感,领队提醒我们千万别举相机拍摄,以免引来不必要麻烦。缓缓驶过一道毫无特色可言的旧铁门——门的这边,就是俄罗斯后贝加尔口岸的地盘。就这样,我们踏上俄国国土。但没有兴奋。我们只盼着早点驶出关口,还有700多公里里程等着我们。
 
北京时间11点,大太阳底下,我们百无聊赖。以远处飘扬的俄罗斯国旗为背景,相互乱拍一气——和几名海关人员合影,和自己队友合影,甚至和狗合影——俄海关人员牵着的一只小黑色牧羊犬,暂时点燃起我们的瞬间快乐。
 
11点20分,在一个有着典型俄罗斯身段的女士对着报关表漫不经心画圈过程中,我们猜测:12点,怎么也该走人了吧!不是没有听闻过俄罗斯出关之难。我们庆幸:“咱们这次,算是相当幸运的了!”
 
但是,庆幸说得太早。车辆被允驶出大院后,漫长的等待才刚刚开始。
 
时间在不知觉中似乎停滞。除了几个车队“领导“忙着进进出出外,大多数人不明白车队究竟在等什么。时间在胡乱的拍照和车厢里的扑克鏖战中溜走,快两点了,队员们已经给俄海关楼里脏兮兮的厕所交了至少千把块卢布——每人没有5卢布,别想进门。
 
下午2点24分,车队终于打火起步。领队告诉我们,最后两个多小时的等待,完全“拜”俄国海关人员“所赐”——他们将车队里十几个主要司机的一叠报关单全部弄丢。这帐他们倒是认,答应给我们重做——不料,重做的表格,又将司机和其对应车辆颠倒得乱七八糟,于是,第三次做表——怪不得,我们眼看着十几名主要司机不断被呼来唤去,不断集合进楼。
 
几近麻木的状态中,我们开始了境外的第一段征程。此刻,车队身处中西伯利亚平原的最东南角,向西,向西,迎着落日奔去。
 
艰难的赤塔之夜
 
境外的第一次加油,是我们领略赤塔艰难夜晚的第一步。
 
北京时间晚上9点多,室外气温已降至5度,雨丝点点。多辆车的油灯已经早早亮起红灯。我们被迫在一个郊外加油站停靠。
 
这是一个和咱们国内高挂“中国石油”或“中国石化”那一类加油站完全无法比较的加油站:露天,只有一个小窗口的收费处,窗内灯光惨淡,空地上,一个生满铁锈的加油泵,孤零零矗立风中。
 
加油站的规矩,更让我们愕然:先报上升数,各车单独结帐,先交钱后加油。十五辆车,每辆车至少要“喝”进三五十升油。而加油泵只有一个。等吧!有了近7小时的“出关记”,我们已开始习惯等待
 
卢布一交,机器运作。“轰轰轰”的轰鸣声,在寒夜里突然响起,吓人一跳。这是一台前苏联生产的老式油泵,没有自动油表,只有一个出油管。“油泵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十年!”专司汽车维修的小孙语气肯定。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油泵的出油管竟然严重滴漏!狭窄的管口一出油,哩哩啦啦就滴流出小股汽油,跟关不严的水龙头似的。一辆车加40升油,至少有两三升白白流到地面上——当然,油费你已经付毕,油站人员是概不负责的。
 
浅黄的汽油一小股一小股白白滴掉,让人心疼,有人找来队员“大仙”喝空后的两个小酒瓶,伸到出油管边上,好赖能接一点是一点。一辆车的油加下来,两小瓶灌满外,地上还得滴湿一大块。
 
北京时间深夜十一点(当地时间凌晨一点),筋疲力尽的车队挺进夜幕下的赤塔市。
 
赤塔是一座美丽的山城,坐落在赤塔河和因戈达河的河谷地带,是赤塔州的首府。座位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的行政区之一,赤塔州建于1937年,面积为43.18万平方公里。赤塔市建城的历史,可追溯到1653年,从1851年起,赤塔成为外贝加尔州的中心。1900年,从斯列坚斯克贯通赤塔的铁路的修成,1903年由赤塔经满洲里至海参崴的铁路建成,使赤塔成为当时外贝加尔最大的交通枢纽。1920—1922年间,赤塔是远东共和国首府,1937年则成为赤塔州首府。在苏联时期,赤塔州从来不是集约化开发的区域,它更多地被视为一个边境地区——俄罗斯的军事前哨阵地。
 
赤塔的城市建筑布局,以梯形状态由切尔斯基山脚向上展开,街道弯弯曲曲掩映于天然松林这间;而位于因戈达河左岸的街道则排列整齐,平坦笔直,与前者相映成趣。市中心多为低矮的木制房屋,新建的小区则以高层建筑为主,这里还有不少教堂,如天主教堂、犹太教堂等都是1900年以前的古建筑。此外,俄罗斯外贝加尔军区司令部设在该市列宁大街86号。十二月党人博物馆是此地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然而,我们的赤塔之夜,与上述一切浪漫无关;我们的赤塔之夜,似乎才刚刚拉开了俄罗斯“艰难岁月”的大幕。
 
在一块凹凸不平的空地里摸黑停完车,肩扛手拉着大小行李,深一脚浅一脚拐了几个弯,摸黑上了几级台阶,在一个小楼门前走不动了——门里七八平米大小的门厅已人满为患。
 
这就是我们今晚要住的“宾馆”:一个跟国内小厂传达室大小差不多的小屋,一只小猫咪陪着女主人守着突然间人声鼎沸的门厅,猫眼里传达出的,是对这群陌生人到来的一丝疑虑。
 
我们也愕然也茫然。行李必须自己扛着上两层昏黑的楼梯后,穿过窄窄长长的过道,到另一头的电梯口继续上楼。
 
这是一部怎样的电梯呢:宽不足70厘米,电梯门一开,里面的空间更吓人一跳,撑死一平方米!人一进去,门一关,“咣当咣当”慢悠悠往上走,又一声“咣当”,楼层到了。这样一部老爷式电梯,对应的是40多人和众多行李!
 
握着据说至少有五六十年历史的长相古怪的房门钥匙,路过一个烟雾缭绕的小屋,好像是一个小型赌场,在门口几个当地男人好奇眼光“护送”下,找到我和大侠的屋子。尽管出行前,多位队领导已多次对我们“洗脑”,打了无数此行食宿条件将极为简陋的预防针,但眼前的一切,依然让人吃了一惊:
 
且不说简陋的小桌、老旧的椅子、脏得已看不出原色的地毯,就看看两张小单人床上,除了一块枕巾、一个床单、一个靠枕长相的所谓枕头外,别无长物。室外气温五六度,一个没有能被叫做被子的屋子!
 
盥洗间同样让人瞠目:蓝不蓝绿不绿的墙砖,一个现在中国城里几乎没人再用的柱盆,马桶圈没有,抽水箱盖没有,所谓的手纸果然灰黑一团,旁边是颜色红得让人生疑的香皂,锈迹斑斑的喷头歪斜在墙角——差不多,相当于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装修水准吧。
 
我和“大侠”的第一反应是:一个拿摄像机一个抓起相机,狂拍一气。
 
俄罗斯境内的第一顿饭,是在这家宾馆边上的“东方红北京烤鸭店”,走进门两旁挂有“传统工艺世代相传,精益求精风味独特”楹联的小楼,曲径通幽处,一场水平很业余的俄罗斯风情表演,和几桌变了味的所谓中餐,伴着闪闪烁烁的灯光,给了我们这漫长一天唯一的暖意。
 
雨后的乌兰乌德,找不到一处果腹之地,但我们有诗与酒
 
经历了一个刻骨铭心的赤塔之夜后,翌日清晨在奔往乌兰乌德的路上,彼此笑说头晚的房间见闻,随队俄语翻译安慰我们,随车的旅行社女经理严肃表态,今晚我们将入住的布里亚特宾馆,相当于乌兰乌德市的“北京饭店”,条件将一定比赤塔强,请大家安心,今晚一定能休息好一点。
 
其实,此行从一开始我们就不敢奢望这会是一趟豪华行,吃苦准备是早早做足了的,但说实话,赤塔“旅行者宾馆”给了一顿“下马威”后,连日来日日驱车700公里的我们,明知道“舒适”已是奢侈品,仍未免心生“贪念”。
 
又一个700多公里的里程后,北京时间晚8点,布里亚特共和国的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乌兰乌德,在夜幕下现出了另一番异域风情。
 
布里亚特共和国位于举世闻名的贝加尔湖东岸。1923年5月30日成立了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1990年10月10日,原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了国家主权宣言,成立布里亚特苏维埃共和国。1992年更名为布里亚特共和国。该共和国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界线长约900公里,共和国大部分领土位于贝加尔湖(流域)集水区内,最低点为贝加尔湖水面,为海拔456米。
 
首都乌兰乌德,就位于后贝加尔色楞格河谷地。河的右岸,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俄—蒙铁路交汇。此地距贝加尔湖75公里,不仅有贝加尔湖那赏心悦目的湖光山色,还有无数历史文化景观,多种宗教、多种文化的汇集,使远离莫斯科5532公里的乌兰乌德成为声名远扬的文化旅游名城。
 
历史上,乌兰乌德称上乌金斯克,是去中俄边境买卖城恰克图的必经之路。从中国运来的茶叶、丝稠等商品使俄国商人获利颇丰,上乌金斯克成为后贝加尔的商业中心。1934年上乌金斯克更名为乌兰乌德,为“红色乌达河”之意。
 
累了一天,心怀对舒适的“贪念”,布里亚特宾馆大厅给了我们一个繁荣昌盛的假象,但进入房间,布置物品与赤塔无二,不过,物品的崭新程度,要比赤塔强几倍。这已足以让我知足。  
 
一个意外消息传来:晚饭自行解决,比如,动手烧水泡方便面。这个消息,让连续6日驱车4000多公里的队员们无比失落。
 
车手们三五成群,自发出门觅食。我们车3人,翻译小姚、“大仙”、
 
苗炜几个,结伴出门,心想,不就是找一处有口热饭的地方吗?堂堂一个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首府,会容不下我们几个中国人的一张餐桌?!
 
走过几处街头,碰上另外一拨空腹而返的车友。还是不信这个邪,继续前行,巴望着眺望到一处热气腾腾的小馆酒肆。好容易见一白色塑料膜搭起的帐篷,样子有些像流行韩剧里韩人喝酒解闷的街头酒吧。进去一看,有人,有酒,唯独没有吃食,至多是几块小得可怜的奶酪般东东,点缀在巨大啤酒杯旁。
 
已是当地时间深夜11点多(北京时间9点多),乌兰乌德浸泡在一片黛色与淅沥小雨里。“大仙”说,白天他酝酿一首诗,题目都想好了,《雨中的西伯利亚》。我说,那找个时间,我好好写个《雨后的乌兰乌德》。雨后的乌兰乌德,一行来自遥远北京的人,在这个陌生而寒冷的城市街头踌躇,我们没有热饭,但我们有诗,还有酒,也许,这就足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