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局点

(2006-08-31 06:30:18)
分类: 两性物语
这几天忙里偷闲、着急上火的一件事,是看世乒赛。让人几近窒息的几场激烈赛事,白俄的萨姆索诺夫vs希腊格林卡、马林vs韩国朱世赫、孔令辉vs奥地利施拉格、朱世赫vs施拉格……一场比一场让人紧张得坐不住,身边的空气仿佛也都凝结成一张罩裹全身的、让人缓不过气的“网”。
 
这种“紧握双拳、肌肉和神经一起绷紧、大气不敢出、心悬在半空”的“痛并快乐着”,是球赛带给我的奇特心理体验。
 
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两年前日本大阪世乒赛,那时作为一名赛事记者,较一般球迷,我有更多机会呆在离球场更近些的席位,也就容易让自个儿时时产生某种与球员“同呼吸共命运”的错觉,既当报道者又当球迷,身累加心累。这次,又还原为一名纯粹的看客了,但那种高度紧张的感觉,丝毫没能减少,因为,赛制由21分改为11分了,偶然性更大了,一局球的“局点”,来得更快也更突兀了。
 
局点,球赛的一个专业用词。说白了,就是每局球得分领先的球员面临的那一两个最后的关键球。把握好这个局点,拿下了,这一局球便是自己的了,把每个局点一一拿下,一路走去,这名球员就将率先迎来比赛的“赛点”,其结果,或者获胜,或者最起码带来追平、打加分球的新局面。这时,新的一局球,对双方而言,又将展现万种可能,球员的光荣与梦想,就还一直在比赛的尽头招摇诱惑着渴望胜利的人。设若抓不住每一个局点,机会稍纵即逝,胜利也就免谈。
 
每项运动大概都有它自己的“局点”。对我而言,运动就是一种“玩”,一般而言,我学什么,在女子里头,还算是上手快一点、成绩提升得快一点的那一类。比如8岁以前学乒乓、羽球,十来岁学的游泳,前几年学的保龄。一大帮人一起瞎玩,胜出的时候为多。可偏偏一贯性的不好好把握“局点”。若有人起哄说赛一场吧,边上再立上一“裁判”,开打。你看吧,开局也能不错,但往21分球、15分球的尾巴上走时,局点来了,这时我就开始犯拧犯傻,思想世界开始复杂起来,总恍恍惚惚觉得有一些微弱声音躲在暗处嘲弄自个儿,“嘿!瞧你认真什么呀?不就是玩吗?还当真呢!”就此,大好江山多半断送我手。
 
一场运动比赛,好比一部多幕剧,几个局点累加起来,最后迎来的赛点,就是这部情节步步深入的多幕戏,那一刻走到了戏剧冲突最高潮。而我呢,多半如同一个手脚并不笨可就是尽顾玩不磨戏的演员,每逢局点,不是心理活动频仍,笑了场,就是急于让大幕早早拉合,好回家吃宵夜。
 
局点,对场上选手和场下的观众,永远都像一个妖娆多变难以捉摸的古怪精灵,所有的痛楚和所有的欢乐,都源于它的难以掌控。可是,局点也正是每一局球的灵魂,最后时刻,脑海里平静一点,把那几个步位跑准了那几板球落点抽准了,赛事的灵魂就被我们抓在手里,最艰难时刻就闯了过去,前面就可能迎来明朗的“解放区的天”。
 
要说起来,不独体育,很多事情似乎都有这样一个“局点”。就说写东西,这是脑力劳动吧,也有一个“局点”。面对一堆稿债,你磨磨蹭蹭把截稿时限都快消磨得差不多了,此时,脑乱如麻,心头似压了一大堆石块,弄得每时每刻都累得不行。此时,拿出点壮士断腕的心气儿,把难受呀不想写呀写不下去呀种种复杂心理活动通通一刀“剁”掉,跟着是拔电话线关闭手机,逼迫自己在电脑前坐定,全神贯注,就跟盯死对方发来的那一个“球”一样,最难受的时刻,也就可能熬过去了。
 
从这一点看,说“凡事如球”、“人生如球”,好像话用俗用大了。但想想,好像还就是这么回事。                    (2003/05/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