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说“三十而立”

(2007-01-15 11:19:38)
        早上一觉起来,迷迷糊糊地看见远处的台历,突然意识到今天竟然是自己的生日—36岁了。按照中国人“73”、“84”这两个典型人生阶段的数字来看,我的人生之路可能已经走完了将近一半。想想自己到目前为止的人生历程,好象什么都做了些,但又好象什么都没有做完、做好。家庭——只完成了婚姻,但现在连个孩子还没有;还没有足够的积蓄让自己的父母去真正地享受天伦之乐;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的老婆(以及不知什么时候会有的孩子)过好今后的生活。事业——实在称不上有成:在一家知名度不高的小型公司担任着普通管理者的职务,每天要看老板的脸色行事;虽然有份较为稳定的收入,但随着利息的升高、油价的升高,也在担心每月房贷的增加,也在算计着是开私家车还是乘公交车上班;虽然小有些积蓄,但要应付今后老人们的健康状况、应付今后可能的增丁添口,应付今后可能的事业上的变故,因此看着现在价格天天上涨的房市、漫天飘红的股市,也只能是动动心思而已。想想今后短暂的余生,再想想目前事业、家庭的状况,三个字——“太可怕”了!
        带着灰色的心情打开电脑,正好看见神仙派黄玺庆博士的一篇关于“三十而立”的文章。他认为“三十而立”的“立”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立业”,而是"立人",就是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知识结构。概言之,要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式。因为今天心态的关系,对黄博士的这篇文章,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几遍,于是产生了一些想法。黄博士关于“立人”的定义,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也很有创意。但不明白为什么要到三十的时候才能“立人”(即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式)呢?其实我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在“立人”,都有不同的心智模式,这种心智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不可能在三十岁的时候定下或看清自己今后几十年的人生结果。就比如孩提时候我们的理想是长大后象爸爸妈妈一样;上学的时候,我们的理想是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栋梁;进入工作岗位之前,我们的目标是今后找个好老婆,同时有份好工作,挣高薪;真正进入社会后,我们的目标又可能变为如何爬得更快、如何拥有自己的企业……等等。同一个人,在16岁和26岁时的心智模式肯定是不一样的,同样当他到36岁时的心智模式又会不同。所以中国人才会有这样的老话:15志学,30而立,40不惑,50知命,60耳順,70从心。这不也正是对人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心智模式的最好解释吗?
        在我36岁的这一天,我对事业、家庭产生了一些迷惑,但我认为这很正常,因为我还不到 “不惑”的年龄,等我到40岁可能才会明白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我想对黄博士关于三十而“立人”的定义做一个修正: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人生理想,不管这些理想有多么的远大或多么的渺小,我们在实现这些理想的过程中,只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做好当前的每件事就足够了。因为你所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件事,都是你实现下一个理想的必要条件与基础;你走的步子越稳,做的事成功得越多,你会发现你离理想的实现就会越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