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京剧发声方法 |
《戏曲艺术》2002·3
京剧老旦行当,尤以唱功为主。而要成为老旦行当的演员,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具备一条“宽、亮、高”的好嗓子,其音色圆润,力度强,因她的唱腔设计是高亢、豪放、铿锵有力,因此在招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嗓音条件。
拥有一条好嗓子,若训练不得法,不但无法尽情发挥,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声带长小结等病变症状;这样的声音就不能够产生美的乐感,更达不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效果,对于戏曲发声方法的训练,前辈们并没有留下什么资料和经验,唯有依循我们在教学的互动中,不断的摸索和积累,总结以下浅薄的论据及论断。
对于刚刚考入戏校的小学生,首先是嗓音的训练,就是要将声音放出来,要有“将声音传送到每个观众耳朵里”的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先学会“用气”。所谓用“丹田”气,也就是将气推至小腹下,两肋横膈膜外撑,气往下沉,如同老式座钟的底托,若将气吸至胸腔中,不但形象不好看,而且会气短、气薄,声音不但传不远,而且也产生不了共鸣音,没有共鸣音的辅助,如同没有扩大器,针对共鸣音的发挥方式,是不同于歌唱演员的,因为京剧十分讲究吐字,对于唇、齿、舌、喉各部位的运用,要求相当的严格,各个字均有不同的发音位置,老旦在唱功的声腔方面,通常运用的是鼻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及头腔共鸣。由于京剧演唱对字型要求极为严格,每个字音发出的位置各有不同,变化多样,按十三辙口例如“发花”辙,就是口腔、胸腔共鸣,“江阳”辙口就是鼻胸腔共鸣,“中东”辙口是鼻腔、胸腔、头腔“, 摇条”辙口是胸腔头腔。十三辙口各有自己的主部位共鸣,但其它也有协助的责任,虽变化之多,但气息的运用是统一的,像“字头”及“喷口”,都需要用气来促成,如弹弓般用力弹出,而“字腹”则需气息平稳,在行腔的过程中,必须控制气息,进行长板拖腔直至字尾收音,才能将气全部送出,且音阶越高,气越是要往下沉,就像打气筒一样,往下施压越大,爆发力才会越强。
对于刚刚入校的小孩子来说,既要学会运用气息来推促声音,更需懂得唇、齿、舌、喉的用法。要懂得共鸣音的产生,则是根据吐字的不同要求而变化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清晰的又有力度的字音,往往有些同学在唱或念时,特意张大口型,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将声音传出,其实不然,口型一大,必然软上膛额下压,声音发瘪,气息打不到高点位置,就会产生挤音,这样不但声音传不远,还会损坏音色及音质。正确的发声应是将口型放松(下巴放松) ,抬起面颊骨,就像打哈欠的感觉一样,鼻翅打开,让声音贴着鼻骨而出,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