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要“动态微调”了,七月份银行新增贷款只有3600亿,那么是否意味着银行对房地产企业贷款全面紧缩了呢?非也!银行生存立命之本就是放贷获利,只是银行处于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考虑,从来都是“嫌贫爱富”的。
在政策趋紧的下半年,银行依然对优秀的房地产企业敞开供应资金。近日,万科发布公告宣布与建设银行达成协议,建行将关于万科500亿规模的授信。截止目前万科总资产是1200亿左右,持有现金270亿左右,建行500亿授信接近万科总资产的一半。这将极大改善万科的资产结构和资产收购能力。
万科的融资还没完,银行授信之后还有股权融资。 8月27日,万科发布公告拟通过公开发行的方式增发不超过现有股本8%的股份,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净额不超过人民币112亿元的资金,这也是房地产行业规模最大的再融资方案。
除了万科,金地获得了工商银行300亿授信,股权融资40亿方案获得通过;央企背景的保利地产除了母公司强大资金支持外,在证券市场非公开募集78亿资金获得证监会批准……最大的房地产公司获得了最大规模的银行授信,又要进行最大规模的房地产行业再融资,本来实力就非常强大的公司,再加上信贷和股权融资的便利性,这些地产大佬更是如虎添翼。反观全国6万家房地产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数量的庞大性和资金的有限性决定了这些公司不会受到银行股市的垂青。这也决定了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的融资是非均衡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向实力强大的公司聚集。
那么在楼市行情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大型房企依然热衷于圈钱呢?一方面每个企业都认同钱多不压身,只要有机会,现金多一些总归是没错的,但这是常理,不能解释企业的具体经营行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万科、金地、保利等大型房企在拼命“收集子弹”,目的是进一步地在全国攻城略地,抢占下一轮的发展先机。
毫无疑问,上半年楼市经历一波快速发展的行情,其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2007年,但市场规律不止一次地告诫我们,楼市不会持续单边上涨。当这轮楼市发展的基础——流动性过剩不再,金融危机缓和后,楼市的调整也就来临了。那么去年侥幸逃脱破产命运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又可能面临选择,要么做强做大,挤入行业发展前列,要么寻找婆家,卖个好身价。因为今后楼市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楼市“马太效应”越来越强。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和规模更多,而融资规模大小又决定了企业获得土地资源的优劣与多少。
以万科为代表的大型房地产上市企业目前正在积极地融资,具有央企背景的房地产企业同样实力雄厚,这构成了今后全国市场主要竞争对手格局。我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是不可逆转的,虽然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调整的可能,但绝无否定的基础。因此,银行给优秀企业大规模授信,管理层批准上市房企的再融资计划,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推进措施,房地产市场需要集中,需要竞争,没有“马太效应”的房地产市场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