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适房“新模式”恐怕是不得已而为之
(2009-03-30 16:17:11)
标签:
房产 |
有媒体报道,在今年上海400万平方米经适房项目的建设用地来源中,来自上海本地各大国资企业集团的土地扮演了主要角色,约占总量的七成,而直接来自各级政府划拨的土地仅占三成。为了鼓励本地国企拿出土地参与经适房建设,上海市制定政策允许这些土地不必全建经适房,在满足经适房比例不低于50%的情况下,其余部分可由企业开发普通商品房进行销售。因此,在今年30个已确定的经适房项目中,有14个项目的经适房比例仅为50%。
这篇报道中的所谓“新模式”应该是指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大部分靠国有企业拿出土地,政府则占小头,同时为了调动这些供地企业的积极性,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主导权,即按照“谁出地谁主导建设”的原则。企业的“主导权”主要体现在经适房项目中经适房的配建比例层面。也就是说,在由本地国企供地的21个经适房项目共148. 1万平方米土地中,企业可把其中74.05万平方米土地建设普通商品房进行正常销售。这对于出地的国有企业吸引力颇大。原因很明了,相关企业拿出的土地原先并非住宅用地,而是各种存在再利用瓶颈的工矿用地,这次能够获得商品房建设的“绿色通道”,将给这些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利益。这种操作涉及到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国有企业闲置土地可以实现有效再利用,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涉及土地改性问题,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次,上海建设经济适用房存在很大的争议,每年400万方的开工量在未来两年有可能冲击普通商品住宅市场,而这种近郊区的“半经济适用房,半商品住宅”的供应格局将放大相关冲击力。其三,上海政府在住宅用地出让方面已经捉襟见肘,这种所谓经适房“新模式”恐怕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方面对外已经宣称了开工计划,另一方面又不能重蹈过去“两个1000万”计划中的覆辙,因此,在新一轮经适房建设中对住宅用地的位置和面积颇费脑筋,国有企业用地是一个挖潜方向。然而在新模式下,400万平方米经适房项目旁夹杂着一半商品房,其建设管理及届时房源供应,不确定性陡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