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机构应重视CPI、PPI双负带来的通缩风险
(2009-03-18 11:00:45)
标签:
财经 |
不出所料,2月份CPI\PPI出现双负的格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6%;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5%。至于CPI和PPI负增长是否意味着中国进入了通缩周期的问题,官方和市场层面仍存在很大争论。实际上这种争论可以存在,但更应注意的是如何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连续几个月的CPI、PPI双降,以及我国又将会采取怎样的政策来规避这种风险。这个过程中,央行的态度和政策措施显得至关重要。众所周知,通缩会使得社会的实际利率升高,而作为应对措施,央行可以将名义存贷利率调低,从而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另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央行可以继续释放大量的流动性到银行体系,从而使金融机构间的利率水平降低,其途径可以是通过减小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的力度,也可以是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释放流动性。鉴于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外加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准备金率已经到了15.5%,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则为13.5%的较高位置,准备金率调整的空间会更大。
面对CPI\PPI双降的显示,官方的声音还是比较“镇定”,宣称我国并不会进入通缩,这可能是出于顾大局的考虑,毕竟官方宣传通缩在客观上会导致社会消费的减少,从而和目前促进消费、保增长的调子不符。但实际上央行还是做好了相应的准备。虽然央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易纲已在很多场合表示,中国利率下调的空间并不大,但也同时强调现行利率正处在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适当水平,必要时候不排除减息的可能;而央行副行长苏宁则在“两会”期间表示,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仍然非常充裕,“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此外还有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现在通缩风险的到来,很可能会加速央行下一步调整货币政策的步伐。近期最可能的措施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