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规模投资中政府应避免唱“独角戏”

(2008-11-10 20:12:45)
标签:

财经

分类: 宏观政论

国务院“十条”措施对外发布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热烈讨论,焦点集中在国家两年内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将对宏观经济产生何种影响。实际上,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继续恶化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已经出现减速的局面下,国务院果断出台扩大内需的经济措施是非常及时和应景的。

目前国际上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依然不能做出最终的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将成为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远大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对十年前,我国现在已经深层次地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与西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产业分工合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果断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自身经济的稳定,同时积极与世界主要国家协调,发挥建设性作用,共同面对危机。

在进出口需求大幅度下滑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还剩下投资和消费,而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启动,并且效果更明显的无疑是拉动投资。这是我国同时也是其他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方式和经验总结。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在2010年底前,我国将完成4万亿人民币左右的投资,重点投资于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地震救灾、三农建设等领域。大规模的投资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财政投资应主要体现为“抛砖引玉”的作用。国家安排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并非全部是财政资金,更确切的说是财政资金通过有针对性的投资,消化相关产品,如钢铁、水泥、建材,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和示范效应,社会投资也会有序加入到投资行列。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在三年时间内发行了2.4万亿人民币的国债,并以政府投资为主扩大内需,遗憾的是社会投资并没有有效跟进,政府投资成了主角,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带了一些问题,如资源浪费、投资效率低下等。这次国家大规模的投资行动,应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大力度改革投融资体制,如在铁路建设过程中,更多地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积极性等。

其次,本次政府投资计划将重点放在铁路与机场、农业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房地产投资。可以不夸张地说,从1998年到2007年,房地产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推动力之一,房地产投资对于带动诸如钢铁、建材、建筑、家电等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然而目前房地产市场面临着房价没有调整到位、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等棘手问题,在房地产成交量大幅度萎缩的情况下,国家再鼓励其投资规模将面临很大的过剩风险。因此,这次国务院确定大规模投资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解决民生问题如廉租房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等,把投资的主战场从房地产转移到上述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基础投资建设同样可以拉动内需,而且这种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国际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给我国一个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提升产业能级和结构的良好时机。这一轮投资过后,我国经济发展将更有后劲,能够更加有力地参与到国际经济的竞争中去。

    最后,应注意大规模投资后的经济结构平衡问题。国务院此次常务会议明确了今后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双松”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提高社会投资的积极性,提振股市有着重要意义,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则意味着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赤字财政”。在宏观经济出现减速的情况下,国家税收也将出现拐点,不排除在大规模政府投资和减税后,财政盈余被“财政赤字”所替代。那么通货膨胀问题会不会再次回头?继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受到通胀的制约。因此,政府在引导和实施投资的过程中应注意节奏、方法和力度,避免财政唱“独角戏”,这样“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作用,我国经济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并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