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桶理论”的再思考

(2008-03-06 18:01:40)
标签:

杂谈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木桶理论”,说是一个木桶,其盛水量不是由最长的板决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板。但这个桶到底能装多少水呢,在组成桶壁的“板子”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该桶的盛水量是不是一个定值呢?

实际上,只要做个实验就可以,无论是在头脑中运行一下还是真的拿个水桶出来都可以得到结果。

结果是桶的盛水量并非恒定,也不是由那个短板决定,而是由桶的放置角度决定。水平放置,那么水最高只能达到最短板的位置;倾斜放置,水有可能比水平放置更多和更少,影响因素是短板的位置。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最短的板在该桶盛水过程中起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作用,但并非最终决定作用,短板的长度和木桶摆放的角度共同决定了桶的最大盛水量和最小盛水量。

对“木桶理论”的再反思并非去推翻它,而是希望能够从另一个方面来运用理论到实践中去。

从今天说的这个角度,回过头来看工作中的管理问题。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就好比是木桶的板,有长又短,按照经典的“木桶原理”,企业的运行效益却是受制于最短的那个板,那么其他的长板是不是就无用武之地了?现实情况显然不是这样,成功的管理者总会把企业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集中优势资源到优势区域,同时把企业的劣势加以修饰或调整,以求得最大的效益。这种操作就好比一个打水人,在面对一个参差不齐的木桶,要尽量把角度调好,以获得最多的取水量。

不过只要是短板存在,这个木桶的最大盛水量是有一个极值的,这个极值永远要小于一个完整的桶的取水量。改善取水量的根本办法还是要补足短板。调整角度、向优势区域配置资源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取得效果,但终究不是最优方式的选择。

个人认为,这个理论无论对于个人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甚至是国家经济都是有那么一点点借鉴作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