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旧诗韵对照及漫议

(2007-07-02 12:47:19)
标签:

中华新韵

京剧

平水韵

诗词

叶韵

分类: 痴园随笔
 新旧诗韵对照及漫议

    以平水韵为代表的历代文人吟诗弄词使用的韵书,现在仍然在爱好者中间使用,大约从宋以后韵书就与实际读音脱离,由于应举考试沿用利下来,现在使用,尤其是放在普通话的环境中,尤其感到不协调,使用起来也有诸多不便,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是韵部多,许多韵部重复,二是同韵部内的字读出来不协(叶韵)。第一个问题从词韵通押和实际使用早已突破了,现在大部分喜欢用新韵,也就是按普通话的读音押韵和辨别平仄,这是趋势,没什么好不好的,新旧韵于诗来说没有高低雅俗之分。况且还有南方方言区与旧韵比较协调的情况,用新韵、旧韵完全是个人习惯,但我以为,新韵和旧韵之间有差别的一面,但更多是相通的,借助现代汉语拼音可以很清楚地弄清新旧韵的关系,自可以作到新旧兼顾,使用无碍。

    一、  关于韵部合并

    以平水韵三十平声韵为例,按现代普通话读音来衡量,情况有一下几种:

包含的韵母相同并且单一的,完全可以合并:

    (一)、韵母为an (忽略介母,下同)的就占了六个半韵,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二)、韵母为ao 的占三韵,二萧、三肴、四豪;

    (三)、韵母为ang 的占两韵,三江、七阳;

韵部所包含字组的韵母相同,按现代读音相近,新韵同样使用的,合并没有问题的有:

    (四)、韵母同样包括ong  eng的一东、二冬韵;

    (五)、韵母同样包括en in un ǖn的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十二侵韵

    (六)、韵母同样包括eng ing *ong的八庚、十蒸韵

    (七)韵母同样包括u ǖ的六鱼、七虞韵。

    以上就可以毫无困难地合并,就可减少十四个韵部。

其他尤韵、麻韵、歌韵和其他韵部不牵扯,九青韵虽然本韵部没有包含ing以外的韵母,但庚韵中却大量包含韵母ing,故青韵也可合并到庚韵,这样就减少了一半的韵目。

    最麻烦的是四支、五微、八齐、九佳、十灰五个韵部,韵母相互包含,大致情形是这样的:

 

 

i

 

零韵母z c s zh ch sh

 

齐 韵

声母j q x

 

ui

ei

灰韵

佳韵

ai

 

ie

 

a

 

 

可以看出:

1、支韵与齐、微两韵高度重合;

2、微支齐三韵与佳韵没有关系;

3、齐韵与灰韵也没有关系;

4、微与灰、灰与佳部分重合。

中华新韵的划分是分成了支、齐、微、皆、开五个韵部:

中华新韵

 

自拟韵部

支韵

零韵母z c s zh ch sh

支韵

齐韵

i

齐儿韵

声母j q x

微韵

ui

微挥韵

ei

开韵

ai

皆开韵

皆韵

ie

    另外中华新韵中的齐韵中还包括韵母ü er即鱼韵和儿韵,佳韵中韵母a的部分入麻韵,其余归入皆开韵。

    按照上述,自拟的韵部就有比旧韵又减少了一个,但我主张鱼韵与虞韵合并后再按韵母分成鱼韵、姑韵,如果按中华新韵的作法再将鱼韵并入齐韵的话,自拟的韵部就也是十四部,区别在:冬冬两韵合并后没有按中华新韵那样并入庚韵;皆开未分成两韵,合在一起,详见新旧韵对照表。

    解放后,在中华新韵之前1965年还有过一次按汉语拼音整理的新韵书,叫《新诗韵》,特点是:1、合编为十八韵;2、只分平仄,不区别四声;3、保留入声字另编为八部。2005年《中华诗词》第六期公布的“中华新韵”是分十四韵部,按普通话四声分列,将普通话读作平声的入声字附表。不论是十四韵还是十八韵,都与汉语拼音的韵母是有区别的,所以普通话只是使用环境、汉语拼音是划分韵部的工具,都不能完全代表实际使用的规则。设想如果完全按照汉语拼音的韵母划分韵部,那用起来比旧韵还费事。

    中华新韵把zcs zhchsh加i 的整体拼读作为零韵母,划归为支韵,但声母读本音的不止这些,其他声母的情况是bpmfdtnlgkh,分别加o、e 读本音,一律归如哥韵,从这两组声母的归韵情况可以看出,起作用的是声母,它本身是谐音的。剩下的jqx也是声母本身谐音,但习惯是和韵母i 进行拼读,中华新韵统一划归齐韵,似乎没有区别的必要,比、批、迷、低、提、泥、离和基期希也算和谐,但在旧韵五微中包含jqx和i 自身读音的字,却不包括bpmdtnl和i相拼的字,很有意思,故单列了一组。

    关于保留东韵的理由,旧韵中庚青通用,东冬通用,但庚青和东冬不通用,用汉语拼音观察是这样的,ong\eng相互包含; eng\ing相互包含;但ong\ing独立,是因为相互包含的两组合并,而导致ong\ing不能独立了,不是主动的合并,汉语拼音中i__en=in\i__eng=ing,庚青合并没问题,但i__ong=iong(音雍),没有变化。再观察旧韵的东冬两韵,发现它们中所包含韵母eng的字组,集中在与声母f 相拼的字上。实际读起来,青和东只是比较接近,故设想保留东冬合并后的东韵,称东风韵,意思是包含ong\feng 两个韵母的字组。即“东风”通、“庚青”通、但“青松”不通。

    二、  从京剧的“韵变”看旧韵部内的叶韵问题。

    京剧辙韵属于的是北方曲艺的“十三辙”系统(将中华新韵支韵合并到齐韵就是十三辙),但运用起来有特殊的“韵变”规则,即按韵变后的读音再归入十三辙中,也就是平常说的湖广音、上口字。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京剧起源于汉徽二调,带有当地的方言,二是便于吟唱(效果)而变化。本人是北方人,除了口语能读出个别入声字以外,不能象南方方言区那样,读出在旧韵部中不谐音的字的中古音,如上海能把“儿”字读成ni 泥音,使得和“期”叶韵。由于比较喜欢京剧,只好借助于“韵变”(实际是原来的读音),来观察一下旧韵部中的叶韵问题。

    (一)、和“十三辙”不同,京剧的中东辙和庚青辙不通用,处理方法是绝大部分庚青辙的字去掉后鼻音,归入人辰辙,如成—臣、青—亲、正—镇。而少部分庚青辙的字则加介母变u变为中东辙,如feng ___fueng,这就能解释中东韵不与青韵通的原因。

    湖北人现在把“京剧”也读成“庚剧”

    (二)、zhchshi加i,十三辙虽也归一七辙但仍读本音和普通话一样,但京剧却是zhi__i 、chi__i 、 sh__i 相拼,读出 i 的音来(不知道怎么表示好),这不正是支韵中,知和离同韵的原因吗!下面是京剧《鼎盛春秋》中的一段唱词:

  姜子牙无事垂钓溪。

  势衰运败鬼神欺。

  周文王梦飞熊,夜扑帐里。

  渭水河访贤臣,扶保社稷。

  东迁洛邑王纲坠,

  各国诸侯把心移。

  困苦的英雄似蝼蚁,

  眼见得含冤化灰泥。

  英雄落魄天涯地,

  只落得吹箫讨饭吃。(曲艺有平仄通押的情况)

    正是旧四支韵部,最后一个字“吃”唱作 sh__i 饶有风味!

    (三)、灰堆辙变为一七辙或入梭波辙,作法是韵母ei变为i 如“飞”读作fi,“微”读作wi,这恐怕是支、微、齐三韵现在读来重复的原因之一。入梭波辙的字ei变为e,如:黑、贼,原属于入声字变读(还有怀来辙的白、摘等入声字入梭波辙)。

    (四)、也斜辙入怀来辙,个别入发花辙,如:街、界、皆、鞋、谐的韵母ie变为ai,在旧韵中九佳的排和鞋两个字这样就叶韵了,个别如“斜”字读作“霞”音,正好杜牧的《绝句山行》就押韵了。

    (五)、姑苏辙中的个别字韵母u变Ü为如书、住等读作sh__Ü ,zh__Ü,这正好解释旧韵六鱼七虞中的韵母混乱。

    (六)、梭波辙的字加入介母u,如:何、各、个、乐等字,韵母由e变成了o,何:he__huo,歌韵不就更叶韵了。

    (七)、灰堆辙的字加介母u,如:雷lei变为lui,在十灰韵部的“雷”和“回”二字就更叶韵了。还有“内”字读作nuei即nui。下面是京剧《花子拾金》的唱词,韵变后的发音很俏皮:

    国家将兴天降瑞,

    麒麟出chÜ现凤凰随。

    我主zhÜ爷起义在泗水,

    四路人马一齐归。

    自从黄河huo败了队,

    楚项羽人马随后追。

    我主爷兵败荥阳内nui,

    小小的城池zhi_i又被贼ze来围。

    我家的军师有计策,

    他命我头戴王冠……,假扮着汉王哄羽贼。

    跟随着zhuo兵将一齐退,

    各选生路转回归。

    纪信不图富于贵,

    也不图蟒袍玉带身上披pei。

    眼望着家乡双流泪lui,

    思想起老娘泪伤悲。

    老娘亲!

    空养儿一场恐枉费,

    儿不能在这坟前烧纸火化灰。

    活是汉家臣,死是汉家的鬼,

    舍死忘生我走一回。

    袍袖掸干英雄泪lui,

    耳边响又听得战鼓不住……,把我的命来催。

    大胆闯进贼营内nui。

   用的是灰堆辙,但“假扮着汉王哄羽贼”,的“贼”没有上口,按现在读音押韵了,看来光听京剧也是不老准的!!

哈哈!要是按京剧的韵白,定场诗的念法来读唐诗也很有意思,如此章碣《焚书坑》诗就很押韵了: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huo、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wi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xÜ。

三、中华新韵中的几个小问题

中华新韵按现代汉语普通话将韵部作了重新划分,功绩很大,但也有点小问题,新韵主要是诗词使用,没有必要再将平声在分阴阳,这当然没有什么坏处,只是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不算问题,所说的小问题还是和韵部有关的,就是韵母为Ü\er的处理问题,“新诗韵”是单列了鱼韵和儿韵,中华新韵是合并到了齐韵,这样齐韵就包括了三个韵母,韵歌是“儿女骑驴去弈棋”,儿、女、骑三个字怎么也不谐音,尤其是“儿”韵。说到这里想起了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相信爱好诗词的大部分看过,书刚开始,举了唐李益江南曲:

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说明由于古今音的变化,有的古人诗现在读起来不押韵了(儿字中古音读ni),有意思的是到了中华新韵“儿”和“期”还在一起。其实韵母er 没有声母,常用的字很少,平声就更少了,按现代读音简直没法用,象“新诗韵”那样单列一个韵部,又有点小题大做,看来小问题并不好解决。倒是说唱的曲艺有办法,北方曲艺用的是“十三辙”,在十三道大辙后有加了两道小辙,即小人辰儿、小言前儿,也就是儿化韵,用起来很俏皮,但作诗好象不太适用,好在影响不大,算是点儿小遗憾吧!

                                      2007年7月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