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死里逃生三岁娃 像模像样学羌绣

(2009-06-14 00:52:08)
标签:

驭马西行记

分类: 摄影报道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驭马西行记(之四)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死里逃生三岁娃

             像模像样学羌绣

 

    文化的“文”、汉字的“字”作何解释?

    有人说,“文”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的象形字,在这个“人”的身上还画着美丽的图案呢,演变到当今的汉字,“人”的形象依稀可辨,但身上的纹饰没有了;有人说,“字”上面的宝盖儿是一座房子,房子里是个孩子。用“房子里有孩子”表示承传,先辈们的掌故要靠房子里的孩子讲授给后代。这样得以代代相传的,就是用“字”来担当。那么把它的意义引申开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囊括在“字”的含义中。那么,把“文”和“字”组合起来,也包含了“文化传承”的意思。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今天来到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看到一个三岁女娃一针一线地刺绣,就想起了“文”和“字”的诠释。

    她叫尹欣月。我们一行人给她拍照,她一点都不打怵,像模像样地摆pose。她还给大家唱歌、背唐诗。拍照完,她还送给我一个刺绣的小挂件,伸手送过来的一瞬间,小样儿可讨人稀罕了。

    看她现在天真活泼可爱大样子,谁会想到一年前的大地震,曾经把她埋在倒塌的房子底下。5.12那天,小欣月的妈妈汪海燕正在园子里摘樱桃。突然地震了,房子倒塌了,她拼命往家里跑。因为小欣月正在屋子里睡午觉,一定被埋在倒塌的房子里了。好几个赶来的相亲不顾一切地用手刨,一个多小时,才把奄奄一息的小欣月救了出来。两天后,远在黄龙上班的爸爸尹爱泉才翻山越岭赶到家中,看到头部已经感染的女儿呆滞的眼神,十分焦急。尤其是小欣月缄口不言了,更是令父母担忧。三天后,医疗队赶来了,及时消除了小欣月的伤口感染,保住了小欣月的生命。

    令小欣月的妈妈津津乐道的还有一个人,是一位从山东来的志愿者,叫王香。

    地震后,棉虒镇办了个“帐篷幼儿园”。幼儿园的孩子分别来自绵丰、羌锋、克约、高店等附近几个村。7月7日幼儿园开园的第二天,王香就来到这里,一呆就是一年。王香老师教孩子们写字、画画、背唐诗、做简单的算数,和孩子们做游戏。她还向当地羌族妇女学刺绣,转过头来教孩子们学。小欣月就是在这所“帐篷幼儿园”里学唱歌、学唐诗、学刺绣,同时渐渐回复了心理健康的。地震一年以后的今天,在她的眼神里,我们根本看不出她曾经历了生死磨难。看她穿针引线的感觉,看她落落大方的样子,真让人心理宽慰。同时更对那位不曾谋面的志愿者王香老师肃然起敬。我问小欣月:喜欢刺绣吗?她撂下针线活,抬起头,一本正经地答道:喜欢。我又问:想学好吗?她神气地答道:想!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小欣月的妈妈正在手把手教女儿羌绣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小欣月在背唐诗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小欣月送我一个羌绣挂件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听说我要看看去年地震小欣月被埋的房子,她的姥姥出现了,带我们来到了这里。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这是小欣月被地震摆在下面的屋子。姥姥和妈妈争先恐后地讲述当时的情形。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我们要告别了,小欣月的老爷出现了。他端着屋子里那个笸箩,里面盛着枇杷。

            小欣月的妈妈挑好的往塑料袋里装。队友甜甜赶忙拿出钱包,掏出人民币。小欣

            月的老爷不住地摆手说:不要钱,不要钱!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甜甜硬是把钱塞到小欣月姥姥的手里。小欣月的妈妈赶紧夺过钱,塞回到甜甜手里。

 

 

    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有西羌第一村之谓。羌锋村位于汶川县绵虒镇西二公里处岷江岸边,是岷江上游羌民族聚居地区唯一的一个居住在河坝上的民俗村,也是人们西出成都到达羌区的第一个村子。那高大挺拔的石砌碉楼,独具特色的西羌民居,精美的羌族服饰与桃花刺绣,古老雄浑的羌族锅庄舞蹈,纯朴憨厚的风俗民情,让人感受到这里恬淡美好的和谐氛围。

    这里的刺绣称作羌绣,与歌舞和服饰一道,被人们称为三绝。当我们沿着山路攀上这座几十户人家的小羌寨,让人爱不释手的绣帕,花样翻新的围腰、腰带、云云鞋、荷包等绣品,琳琅满目地摆在树荫下,让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一字排开的做针线活的妇女们,一边做着手上的活计,一边闲聊,不时地发出开心的笑声。

    羌族刺绣是我国羌民族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是羌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羌族刺绣在传统手工艺激发和色彩运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在四川民族工艺中有“南彝北羌”之说。羌绣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西羌第一村里每家每户都很重视对他们后代的培养。父母尽可能早地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甚至要求孩子刚开口说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就开始教他们讲汉话学汉语。在家庭中,父亲对子女有三项应尽的义务,其中之一就是教子女们在讲羌话的同时,也讲汉话,学习汉语言文字。子女们的学习、识字是第一步,也很关键。其次是教子女学会背诵。无论是继承本民族的历史、英雄故事、民间传说,还是背诵汉民族的诗、辞、歌、赋,子女们都学得非常认真。羌族同胞的品质与美德,小欣月的故事可见一斑。

    羌族没有文字,但羌族妇女巧手绣出的那些头帕、长裙、云云鞋和各种首饰的图案,这种技艺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不正是陈述着羌民族的历史、反映着羌民族精神风貌的“文”“字”吗。

 

 

 

 

                                      死里逃生三岁娃 <wbr>像模像样学羌绣

                            200906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