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绝对不是买与卖那么简单,也不可能是一项容易做的事业,否则,全世界无产者都可以通过炒股来实现自己不劳而富、改变命运的梦想了,那与天上下的不是雨,而是金条雨有什么区别呢。
全球股市,自股市诞生那一日起,都是一样的,悲剧性故事占了八成,喜剧性故事只有两成。不独中国股市是这样地悲催。股市的最大作用,在客观上,是实现“集社会资金,以达到经济持续繁荣”,在主观上,是创富资本利用社会资金实现自身资产的持续不断增值。
对于炒股者或叫职业与业务股市投资者来说,进入股市犹如进入了原始森林,没有强健的体魄——有钱,不怕亏,没有坚强的心理素质——大忌:钱还未亏完,心理先崩溃了,那么,就不要踏进股市大门。
根据历史经验教训和长期观察思考,老成归结了股市“十大陷阱”,提醒大家防范。
一、业绩高增长陷阱。
1、周期性业绩高增长企业的股票,须提防在业绩高增长年份之后的业绩大幅回落甚至到巨亏,股票价格可能随之如过山车般剧烈变化。
一个经济体(区域或国家)的宏观经济,是呈周期性变化循环的,这是自然规律。经济低迷时期,导致各个行业内大洗牌,一些弱小或现金流管理不善或新成立的企业,难以支撑度过经济不景气而限产、停产甚至破产,随着时间推移,行业的供求关系开始发生改变,从供大于求,因一些企业阶段性停产或永远破产,而渐渐出现供求平衡(复苏),进而再出现供不应求(景气周期),供不应求导致社会扩张性投资增加,又回到供求平衡直至再次供大于求(衰退),如此不断地循环往复。

各个行业的周期性循环,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循环,不一定是同步的。我们常常看到,企业的繁荣与衰落,往往与宏观经济指标的高点与低点,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就提醒我们,在炒股时,千万注意,勿因个别企业在宏观经济萧条时期的盈利增长而把这只股票当作抗周期股票。
周期性股票,尤其是强周期性股票,在其从萧条时期到复苏时期直至繁荣时期,业绩常常会“爆炸性增长”,然而,一旦进入衰退时期直至萧条时期,企业业绩会呈现“爆炸性滑落直至巨亏”。如中国的化纤行业,许多企业在繁荣年度里盈利几个亿,在萧条年度里一年亏损几个亿,企业经营像坐过山车。强周期行业在国外成熟股市,即使在企业繁荣年度里,股票的估值也都是极低的。
专用设备制造行业,也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之一,如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企业,2011年上半年之前由于下游的太阳能光伏企业盲目地持续扩张产能以及新进入企业的不断增加,导致这个行业设备制造企业大繁荣,但如今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设备投资几乎进入冰河期,那么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就进入了最困难的周期——不但面临着产品无人买,而且之前的应收帐款也面临着收不回来的巨大风险。
许多行业,在历史长河中,都会因阶段性特殊因素而出现一个“巅峰繁荣”阶段,在这个历史性巅峰繁荣阶段里IPO上市的股票,对于原始股东来说,无疑于天上撒金子,但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却是历史性的大灾难。如2010年5月上市的“海普瑞”和2007年6月上市的“中国远洋”,都是在“巅峰繁荣年度”里上市,当时延续了几年的业绩成长又遇到了最后一年的业绩爆炸性增长,把IPO发行价顶到了高位,从此再也没被超越,而且相信未来五年也不可能被超越。
2、一次性收入(因兼并、重组、投资而进行资产重新评估所增加的利润;出售资产包括房地产、设备等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股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等而增加的利润;政府特殊补贴而增加的利润等)导致个别年份的业绩“高增长”。股票投资属于知识与技术活儿,不读财务报表,单纯从“F10”里获得信息,常常会误事儿。在分析与评估股票的估值水平与成长性时,务必将一次性收入增加的利润剔除。
3、上年同期的基数极低而导致的“高增长”。我常常看到许多媒体的股评文章,吹捧与忽悠某只或某些股票的业绩所谓的“几十倍几百倍高增长”,仔细一看,往往上年同期的基数是几乎为零的微利。一个企业去年同期若是利润1000元或10000元,且不论企业经营是否好转,就是用纯粹合法的财务手段去调节成本与费用,实现所谓的几十倍几百倍利润“增长”,也是很容易的。遇见这种情况,务必读读公司的财务报告,再评估以下企业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当然,利用技术指标与主力玩玩心跳,也未尝不可,但那可是技术活儿。
——长篇大论,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