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等机构的重仓股“保险三雄”、煤炭股、券商与银行股,以及超级游资主导的金属股与期货概念股,今天成了砸盘主力群体。
又是“平安”惹的祸。中国平安公告,其原始非控股股东所持约8.6亿股今年3月1日上市,并公告了未来5年的减持计划,导致平安股票今天曾一度跌停,拖累金融股集体大跌。
平安大跌,可归结为弱市环境下的“股改后遗症”,非控股股东限售股的解限流通,未来三年-五年,将成为A股股市的常态。庞大的股份,以无比低廉的成本从战略或战术持股者的手中向二级市场释放,是A股无法避免的。推平安及其他,兔死狐悲,正是基金等机构恐慌的原因。慌不择路,机构们都想在第一时间减仓,害怕别人跑了自己独自坚守而被较长时间套牢。
本周一有媒体披露,开放式基金春节前一周大幅减仓:股票型基金主动性减仓4%、平均仓位降低到81.25%;混合型基金减仓3.07%、仓位降至73.21%。
春节前一周后一周,基金们依然在降低自己的仓位,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知道,今年元月份,大部分基金都已经实施了年度分红,应该说,年度分红,到现在已经不再是基金减仓的重要原因了。
那么,基金仍在普遍性减仓,只能归结为:
1、遇到了规模性的赎回压力?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是不是生产性企业在赎回基金、回笼运营资金,以应对已经开始的流动性与信贷控制?
2、看淡后市、规避系统性风险。这种可能性也是比较大的。
不管是那种原因,都说明股市大盘指数的底部还比较远,股市大盘指数离下次具有一定持续性和普遍性、可规模性参与之反弹的时间还比较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