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推销的金融产品,莫盲目购买

(2008-09-26 11:05:06)
标签:

港人痛诉雷曼债

慎购金融产品

多长心眼勿上当

股票

分类: 股票—精品与经典

     凡是金融产品,都是有风险的,不管是通过银行窗口销售或是由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销售。

     9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了《数万港人被套,雷曼迷你债券苦主救助消委会》一文,详细报道了9月25日数百香港市民齐集香港消委会大楼前,投诉银行非善意推销“雷曼迷你债券”案件。一些市民8月份到银行办理存款到期转存事宜,遭到银行工作人员的“推销语言轰炸”,把债券有意说成语言模糊的“结构性产品”,“零风险”,“与大陆一些重量级企业挂钩”等等,结果自己懵懂中购买了雷曼债券,才一个月后,雷曼就破产了。日本野村证券购买雷曼亚洲业务的消息,给这些市民带来了一丝希望,可野村证券很快就宣布自己购买的雷曼在亚洲业务,“不包含雷曼在亚洲的任何实体公司、交易类资产和交易类负债”。希望又变成了绝望。

   

    近两年来,只要你去银行办理存款业务,经常会遭到储蓄窗口工作人员的强行推销基金、保险产品、银行理财类产品等金融产品的语言轰炸,即使你说“好!好!别说了,啥也不买”,也阻止不了银行人员的不厌其烦,直到你生气了,他(她)才会开始给你办理存款手续,这是我多次的经历。

    今年以来,频繁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某老太或某农民到银行存钱,回到家才被家人发现自己手里的存款单“变成”了保险单或理财产品购买单。可见,银行职员为了推销金融产品,已经到了欺负老人和不识字农民的程度了,有关监管部门真应该高度重视。

 

    银行在推销金融产品时,只顾为自己获得推销佣金,不考虑顾客的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只宣讲“这比银行存款收益高”,有意回避“其风险也比存款高得多”;而语言轰炸或强行推销或蒙蔽老人和农民,则是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了。

    其实,就银行职员的金融知识和判断能力,其推销产品的风险,恐怕自己也说不清楚。金融产品的投资,需要一定的金融知识、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和对产品受益人与担保人的财务实力背景及其发展前景的深入了解,先评估风险程度,再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才敢做决断进行投资。

 

    银行推销的金融产品,不都是安全的,雷曼在港通过银行销售的迷你债券,雷到数千家庭的惨剧,就是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案例。

 

关于股市:一方面中国政府救市的决心很大,另一方面,香港股市因受东亚银行挤兑风波、雷曼债券风波以及国际投行降低国企指数估值的影响,香港股市并没跟随隔夜美股的上涨,今天阴跌而且部分国企股跌幅巨大。留一份清醒,没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