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或交谈中,数字“三”经常出现。奇妙的数字“三”,大概有两个意思:一即本意—数字三;二泛指“多”,如三番五次,一而再,再而三,等等。
“二”有点少,“四”有点多,“三”——不多不少恰正好。这就是为什么领导开篇喜欢说“我只讲三句话”,而我们要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也总喜欢苦思冥想三个理由。
“我今天只将三句话”——这句话,是否非常耳熟?这是我们的领导们的口头禅。三句话讲半个小时的,有之;三句话讲一、两个小时的,也不少见;而三句话讲十多个小时的,您大概很少遇到,我有幸聆听了一次。
本人曾经在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任职,其实,说是中外合资,但管理上基本委托当地原企业的干部,公司总经理过去曾经当过镇长,喜欢不着边际但自以为很有深度的长篇大论。一次,公司开年终总结员工大会,台上坐了两排陪衬的公司高管——我也位列其中。总经理一人讲话,常务副总在旁边聆听着,一旦总经理的总结性论述结束,就开始领导鼓掌。总经理开篇说,我今天只讲三句话,突然台下掌声雷动,总经理笑了,他很聪明,领会了员工希望他快速发泄完毕。但,总经理立即改口说,你们别高兴太早了,要有思想准备,中午的快餐我已经给大家安排了。会场顿时寂静下来。总经理的三句话,从上午8:30-12:00,下午从1:00讲到8:30,讲了10个半小时。其实1个小时以后,会场上就开始哈欠涟涟,闭目养神的,窃窃私语的,打胡噜的...反正我在台上往下浏览,没有发现一个聚精会神聆听的。下午的会场里,常务副总在领掌时,成了他一个人单调的鼓掌。好在中国的领导人,讲话从来不顾及别人听或不听,仿佛自己一个人蹲在厕所里拉稀一样。
记得我儿子小学五年级时,一次在饭桌上,我建议他开始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儿子沉默了一会儿,回答我说:“我不接受你的建议,原因有三:一我看不懂,二我不喜欢,三读这些书,没多大用处,至少目前对我没用。”
儿子的断然拒绝,没有令我失望,因为,我为他能快速找到拒绝我的三个理由而惊喜!如此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地回答问题,对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我认为很了不起。我对儿子大加赞赏了一番。
兵法云: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这是讲战场上用兵之道,要一嗵鼓擂到打败敌人。气与势,要一鼓而成,千万别中间休息。古人又云:事不过三。就象“狼来了”这个故事一样,第一次逗乐而欺骗了乡亲,不打紧。第二次没狼而喊狼来了,乡亲们依然相信这次可能是真的。但第三次狼真的来了,再喊乡亲们,就没人信了,以为你还是逗我们玩的。“三”在我们的生活中,竟然起着改变我们思维的作用,不神奇吗?!
神奇数字“三”,在股市中也经常遇到。譬如,一只股票,如果前两天日K线都是阴线,第三日还下跌,往往意味着主力机构并不打算在目前位置展开反弹,说明这只股票还没跌到位。如果一只股票开始放量飚升,往往在第三个暴涨日达到高点或次高点,此后必有下跌。其实,股市指数也是这样。概括起来,即是:三日下跌,会有更低点;三日暴涨,已现高点。
下面,是“中国银行”的K线图,充分说明了“三”的神奇。

为什么,“三”有这么神奇?其实,这是与人的心理反应密切相关。“三”是人忍受的极限——三而竭是也。股市中的机构操盘手,充分利用了人们的心理,同时自己也受制于这种心理反应。机构以连续下跌方式洗盘或加仓,就是让那些早先持仓者在极大的心理压力下不得已抛出手中筹码;而当机构连续大幅拉升时,自己到第三日也感受到心理压力,怀疑跟风者是否持续增加,担心高处不胜寒等等。
数字“三”如此神奇!让我们细心体会吧,然后妙用数字“三”,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
经典文章,来自http://blog.sina..com.cn/m/MarkSue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