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郑州市)方圆300米范围内,有三家稍具规模的日用消费品(或叫快速消费品)超市。A超市,就在我们小区的马路对面;B超市,离我们家约200米;C超市,有不到300米的距离,与B超市隔街相望。这三家超市都是大型连锁企业的门店。
A超市,本土超市。隶属于本省另一个中等城市的政府粮食部门,率先在那个城市发展,在河南省属于日用消费品超市的首创者,也是最早在郑州市建立快速消费品连锁超市的企业。随着超市业态的发展,A超市快马加鞭抢占地盘,而且单店的面积一开始铺得都很大,我们家对面的门店,最初有300多平方米,目前缩小到200平方米左右。
B超市,属于外资,进入郑州市晚于A超市和C超市,发展稳健,这个门店一开始的铺面较小,约100多平方米,现在扩展到不足200平方米。
C超市,隶属于郑州市一家著名的民营企业。成立时间晚于A超市,但有着民营企业决策快、行动快的特点,迅速在郑州市铺展开来,目前应该是郑州市门店数最多的超市连锁企业。铺面规模较大,此门店面积有近250平方米。
我有半年时间不在A超市购货了,而且多次向我儿子和妻子说明,这个店的东西不安全,尽可能不要在该店买东西。A超市刚在我们小区对面建立营盘时,可以说,是我们全家唯一的购买日用消费品的商店。
三次在A超市购物的经历,迫使我彻底断绝了与A超市的往来。第一次大约是两年前的夏天,要给外出打球的儿子买几瓶饮料,查看两个货架的饮料,居然找不到距离到期日在两个月之外的饮料,使我认识到这个超市的管理混乱,根本不懂快速消费品的经营之道,盲目采购、盲目铺货;第二次是在一年半前,我在该超市买了几包食品,其中一包某著名企业生产的米饼,打开包后一股刺鼻的化学味差点把我晕倒,我明白我买到了假货。此后,除非万不得已,不在对门购物。但半年前,我们家的大米吃完了,因我在家看书入了迷,忘记了老婆的嘱托,直到中午12:00点,突然想起要做中午饭,然后才发现没有大米了,为了免得老婆唠叨,只好就近跑到A超市买大米,提了一包所谓黄河滩生长的大米(包装上叫“原阳香米”)回家,打开包后香气扑鼻,经久不息,但明显不是自然香,煮熟后依然飘着香气,入口却没有香味,因害怕是香精加工过的,于是将剩余的大米全部扔进了垃圾桶。从此,再也不敢在A超市购物。
而且,我发现周围许多居民也都不到A超市购物,既是在周末,A超市里的服务员也总是比顾客多。
C超市,距离我们家是最远的,但因为它的店铺最多,所以各单位给职工发放购物卡时,大多选择C超市。持卡购物,别无选择。但C超市的服务,实在不敢恭维,一次因买的东西多了点,害怕路上塑料袋承受不了,问收款员再给一个空袋,小姐不耐烦地厉声说:“没了!”C超市的采购与铺货管理也有毛病,一次买一箱牛奶,该品牌牛奶在所有超市都是一箱送三小包,但这次送的三小包,到期日是第二天,严格地说,次天前我们一家三口必须被迫把这三包牛奶喝完。今年7月份,郑州市媒体曝光的售卖假“土鸡蛋”事件,就发生在该超市。C超市与A超市一样,常常是服务员多于光顾的顾客。
然而在B超市,结算柜前天天排队(无论节假日或工作日),尽管顾客经常埋怨排队等候的时间过长,但这并没有把顾客推到距离它不到100米的C超市。我想,人们愿意到B超市购物,绝不是因为它是“外资超市”,因为那些大妈们一般不会知道超市的背景。
我把购物的目的地定位在B超市,是源于多次购物经历给我的出乎意料。一次在B超市购一箱同一品牌牛奶,一箱送三包,箱体上的生产日期居然才过了4天,而且所送三小包的生产日期与整箱的没有差异;几年来在该超市所购的牛奶,生产日期都在10日内,说明该超市的采购与铺货管理足够精细;曾经在B超市发现个别货品当日断货现象,宁缺勿烂反倒让人放心。而且,几年来没有发现所购货品有异常(假冒或疑似假冒)情况。
超市业态进入城市,是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标志,更是居民对食品安全、卫生、新鲜的诉求提高的反映。如果连锁超市与满街小店的管理水平一样,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郑州市的A超市与C超市,作为本土超市,事实证明,它们很令我们失望。抢占了地盘,却不专心占领消费者的心理;店面上贴满了降价的小广告,向街头游贩一样不停地用高音喇叭骚扰居民的耳膜,就更是南辕北辙了。我真想呼喊:本土超市,请你们提高一点经营管理的技术含量吧!否则,有什么理由让我们相信,10年后你们还能存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