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心理咨询师工作日志(7)小说连载中

(2008-06-26 14:51:50)
标签:

丁丁糖谈性

性心理咨询师

同性恋

丁力

个案分析

工作日志

健康

分类: 丁丁糖谈性

性心理咨询师工作日志(7)小说连载中

 

http://www.ddt123.com/attachments/20080621_5ed219bb253c7c4d255ecZ8kofodiucd.jpg

(七)我为什么会成为同性恋者?


作品来源:丁丁糖心理援助中心  www.ddt123.com    作者:我是丁丁糖

我一边点击PPT的下一页,一边说:“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这是关于同性恋方面的统计:

根据德国著名性学创始人和同性恋现象的最早研究者赫兹菲尔德的估计,同性恋及双性恋这两种人要占到全部人口的1%至5%。后来,有多项调查发现同性恋占人口的10%,美国成立了10%协会(Ten Percent Society)”,意指总人口中的十分之一是以同性恋倾向为主的(包括同性恋、双性恋和有同性恋倾向的人)。 男性青少年之1/3在青春发育期及青年时代,会有短暂时期表现出同性恋行为,但是绝大多数有这种体验的人,以后都变成完全性异性恋。只有大约有5%男性和约2%的女性在一生中始终是(绝对)同性恋者。中国近年来的一些调查表明,大学男生中有过同性性行为的占16.6%;仅有心理倾向的占8.4%;两者兼有的占4.2%。我们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一半是男性,或者少一些,按照6亿来算,有过同性性行为且有心理倾向的人是4.2%,那么中国的同性恋超过千万,人数并不少对吗?所以你不要认为自己是异类,要知道世界上有些小国家人口甚至还没有中国的同性恋人口多,因此你并不需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OK?”

他笑起来,感觉他放松了一些。

我接着说:“在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当中,双性恋占绝大多数。他们都能从事异性性活动,甚至会感到性乐,然而他们所偏爱的却是同性恋。同性恋与异性对象结婚可以维持,但是他们的异性婚姻并不稳定美满。这也就是你担心的,也是你未来将回面临的。”

他又皱起眉头说:“我现在想问一个问题,既然有这么多的同性恋者,那么是不是有一些生物上的原因呢?”

我笑起来说:“看来高学历人群思考的问题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样,我来向你介绍一下关于同性恋的成因吧!我这个PPT里介绍的很详细,你可以了解一下。”

“关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目前,科学家对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理因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得到确证和一致的公认。概括起来,目前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生理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

生理学理论。其中包括(1)胎儿期染色体因素;(2)大脑因素;(3)荷尔蒙因素。生理学研究同性恋的先天因素,如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的影响等等;

在生理因素的研究上,近期关于遗传因素影响的最新研究引人注目,它通过对同卵双生兄弟和异卵双生兄弟中同性恋发生的比例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遗传因素部分地影响了同性恋倾向的形成。它的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兄弟发生同性恋的占57%、而异卵双生兄弟的只占24%,而一般兄弟为同性恋者占13%。

对于女性同样的研究显示同性恋女子同卵双生姐妹的50%、异卵双生姐妹的16%和一般姐妹的13%也同时是同性恋者。

心理学理论, 如弗洛伊德的理论等注重研究同性恋后天的形成因素,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以及造成所谓境遇性同性恋的环境因素等等。
学术界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同性恋的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同性恋的遗传倾向不一定表露出来,其表现程度取决于家庭及环境的影响以及早期的性经历、性经验。正常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其正确的性取向至关重要。比如:
@家庭中存在“阴盛阳衰”的情况 - 由性格懦弱的的父亲,好生气、有破坏性的,或是消极的、孤僻的、无足轻重和强大的母亲,盛气凌人,过分庇护孩子,使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
@童年期的性别认同错误,是同性恋的成因,比如男孩玩女孩玩具,同女孩游戏等。
@早年的性经验,尤其是首次性经验,即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遭遇和经历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性经验极其重要,如果是发生在同性朋友之间,就可能终身同性恋。理由是:由于首次性经验事关重大,印象深刻,当事人有可能就此将性快感与同性对象联结在一起,难以再将二者分开,尤其
@当这一经历发生在早年生活之中。
@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
@恋母情节

对于同性恋形成的原因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至今没有定论。”

作品来源:丁丁糖心理援助中心  www.ddt123.com    作者:我是丁丁糖

我继续重复PPT上说显示的文字指给他看说:“显然你非常符合这一条,早年的性经验,尤其是首次性经验,即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遭遇和经历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性经验极其重要,如果是发生在同性朋友之间,就可能终身同性恋。理由是:由于首次性经验事关重大,印象深刻,当事人有可能就此将性快感与同性对象联结在一起,难以再将二者分开,尤其当这一经历发生在早年生活之中。”

他点点头说:“是的,太对了。我想我就是这样的。”

“当然了,你不完全是你责任,中国的性教育一直都被忽视,如果老师和家长重视性教育,情况会好很多,所以你也不要感到自责后悔,要知道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性取向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改变。”我微笑地对他说。

“真的吗?太不可思议了!可是我看到大部分人都很正常啊!”显然他感到很惊讶。

我笑起来说:“看来你对同性恋本身还不是很认同啊,其实没有什么正常不正常,只是性取向的不同,不能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异性恋多,那么异性恋就是正常的,同性恋或双性恋少,那么这群人就不正常了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他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继续解释说:“我们的性取向就像人们对食物的偏好一样,有些人喜欢吃榴莲,觉得它是水果之王,认为它美味可口,气味芳香扑鼻,人间不可多得;可有些人讨厌榴莲,就认为榴莲臭,味道像动物脂肪,甚至看到榴莲就绕道千里;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对他们妄加评断,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不是吗?每个人对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权利,旁人无权干涉!同样的,选择同性和异性都是个人的喜好,旁人无需干涉。”

“可是社会并不能认可啊,我觉得大家还是对同性恋有歧视。”他着急地说。

“是的,正如你所说,许多同性恋者过着封闭孤寂的生活,并不是因为他们病态,而是除了在自己内心的自我否定的痛苦和压力之外,还有来自外部的精神压力。许多对自己的性倾向已能坦然接受的同性恋者仍然感到深深的压抑,这种压抑不是来自自己的性倾向本身,而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这种压力包括三个方面:
1).社会行为规范的压力,比如正常的家庭、婚姻、恋爱、性别角色、行为规范等;
2).来自周围人群的误解、偏见、厌恶和仇视;
3).无法向任何人表明自己的真实性倾向,不得不过双重生活,作两面人所造成的不适感。
4). 找不到理想的伴侣,尤其是生活在中小城市及农村的同性恋者。
5).感情和生活上得不到社会支持。

他们所感受到的压力主要不只是来自内心,而是来自外部;不之是来自痛苦的自责,而是来自对社会规范的恐惧。这类人当中也有严重的压抑和心理不适感,但其根源不在同性恋倾向本身,而在于因同性恋倾向导致的社会适应问题。他们所需要的理解并不一定是支持,他们的需要的理解更多的是不希望有太多的排斥和拒绝。”

“我的确感受到来自这些方面的压力,所以我感觉很难受,想要改变。”他看着我说。

我微笑地看着他说:“我们的恐惧来自我们的不了解,你想知道公众们对同性恋的看法吗?”

(以上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