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广州出差,和朋友聊起广东的咨询市场。朋友告诉我,广东一家能源企业,近期有16个咨询项目,由外资咨询公司瓜分,国内咨询公司连入选的资格都没有。这种对于国内咨询公司的“歧视”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从垄断型的大型央企到很多政府,都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宁愿花上千万、上亿的咨询费请国外咨询公司,也不肯花低一、两个数量级的费用请国内咨询机构。随着咨询市场的逐步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据我所知,银行、保险、电力、石油、电信等高端客户的咨询市场基本被国际咨询企业占据。国际与国内真的有这么大的差别?
从业务-品牌-资本经营等层面看,国际企业的运营经验确实高于国内企业,为国际企业服务的咨询公司确实在咨询经验和案例方面高于国内公司。但是,国际咨询公司也存在着本土经验缺乏、沟通困难、咨询队伍年轻、咨询方案可操作性差等问题,麦肯锡就有兵败实达的案例。实际上,很多客户在拿到国际咨询公司几千万的咨询方案后,往往是摆在了书架上,大部分内容却因为脱离实际而无法执行。而本土企业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在方法论、从业经验、队伍建设等方面已经逐步与国外咨询企业接近,还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性价比应该更高。但问题在于,能请国际咨询的企业,并不在乎成本,更看重所谓“国际先进经验”,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即时国际经验失效了,也认为是自己的错,而不是咨询公司的错。
面对这种风气,国内咨询公司怎么办?放弃还是竞争?也不必气馁,慢慢赶上吧。一些打败国际竞争对手的行业的经验可以借鉴,比如:一,业务升级和国际合作。积极业务升级,既抓住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契机,随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服务;也利用对本土市场熟悉的优势,与国际咨询公司合作,共同服务中国大客户,逐步提高自身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二,对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和企业,对外资咨询公司的完全开放可能会带来信息安全风险。本土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民族企业的优势,争取在这些高端市场的机会。对本土巨大的中低端市场,要精耕细作,提升服务水平,并不断形成竞争优势。三,本土咨询企业也应积极组成行业协会,会同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标准,设定行业准入的规矩,实现公平竞争。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咨询企业也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