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戏我票 |
[回戏]
剧团或剧场由于发生特殊情况而无法开锣演出, 在剧场门口出牌告示观众。
[对台戏]
亦称打对台。 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 在同一时期, 相近的地点, 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 一争高低。
[对戏]
京剧的传统剧目, 程式性强, 套路严格, 所以演出前一般无须排练, 演员之间只要互相沟通一下即可,称为对戏。 如戏词或表演有冲突, 必须迁就主角。 主角负有对配角指导和帮助的义务。
[蹲底戏]
指结尾有足够的戏剧矛盾, 并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剧目。
[封箱]
京剧戏班的旧俗。 指戏班年终休息。 每年农历12月中旬以后, 例行封箱典礼, 将各种演出用具整理归箱, 贴上“封箱大吉”的封条, 至来年“开台”以前, 不得再开箱。
[封箱戏]
旧时京剧戏班的习俗。 每年农历岁末, 戏班都要封箱休息。 封箱前的最后一场戏称封箱戏。 由演员们各演拿手戏一出, 最后一出则反串合演。 除本班演员外, 还邀请外班演员参加。 剧目多选择风趣,火爆的。
[会戏]
由各京剧戏班的名角集中在一起, 为庆贺盛大节日或喜事而举行的专场演出.
[偷戏]
指瞒着别人, 在私底下学戏的行为.
[抢戏]
亦称搅戏. 演员在台上演出时, 不顾剧情, 不顾人物, 一味地卖弄,突出自己. 既搅了别人的戏, 又破坏了整个舞台气氛.
[掐戏]
演出时, 因演出时间过长, 临时把戏整段地略去不演.
[应节戏]
逢时过节, 剧团特意演出与节令相适应的剧目作为庆祝. 如端午节演<白蛇传>, 七夕演<牛郎织女>, 中秋节演<嫦娥奔月>等.
[累功戏]
指唱念做打有一定难度的剧目. 与之相对的则称歇功戏.
[坤角戏]
由女演员演出的戏.
[戏料]
一指演员的扮相,嗓音,气质等天赋艺术条件, 二指剧本的戏剧性.
[戏肩膀]
指演员在台上演出时, 对鼓师或同台演员的交代和暗示, 使鼓师或同台演员了解自己的意图, 做到配合默契.
[戏包袱]
亦称戏篓子. 指戏曲知识丰富, 肚子里会戏很多的戏曲艺人. 一般说来都是年岁较大的老艺人.
[蹭戏]
亦称听蹭. 指不购买戏票, 设法混入剧场看戏.
[角儿]
京剧界对优秀演员的习称。 有时也称为好角儿,名角儿。
[傍角儿]
指旧时京剧戏班中一般演员,乐队及舞美人员与主要演员的依存关系。 过去主要演员演出, 大都自带配角和跟包, 这些人依傍名角而生活, 故称。 俗称抓龙尾巴。
[拴角儿]
行话。 把多位著名演员集合在一起同台演出。 所演出剧目多为角色多,行当全的诸如《龙凤呈祥》,《群英会》《华容道》等。
[挖角儿]
通过高报酬等手段, 将别的剧团中有著名的,能独当一面的演员,挖到自己剧团来的行为。
[跨刀]
行话。 即二牌演员。 是京剧戏班中的次主角, 含有随从协助主角之意。
[台柱子]
行话。 亦称挑班。 指戏班或院团中挑大梁的主要演员。
[四梁四柱]
行话。 指戏班或院团中除台柱子外的各个行当的骨干演员。 通常在戏中扮演主要配角, 辅助主角, 在演出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同房屋之梁柱。
[挑帘红]
帘指旧式舞台的台帘, 红作出名解。 意为演员从开始登台演出, 就受到观众欢迎, 享有盛誉。
[碰头彩]
亦称碰头好。 演员一出场, 观众即报以热烈的喝彩声。 碰头彩的演员大都知名度较高。
[压堂]
行话。 指演员的演技精湛, 台风漂亮, 一出场就抓住了观众。
[范儿]
亦称“份儿”。 指京剧演员唱念做打的技巧要领和窍门,或是方法。 例如一个演员没有很好地完成某项技巧动作, 或是没有唱好, 可以说他范儿不对,或是没有掌握好范儿。 做某项技巧动作及演唱前的准备状态, 叫做“起范儿”。 如果对要领掌握不牢固, 临场犹豫, 造成差错, 叫做“恍范儿”。
[一顺边]
1. 指京剧唱词,念白中, 几个仄声或几个平声字相连, 由于声调一致, 造成缺乏顿挫和起伏感, 既难念(唱)又难听。
2. 指身段动作在一个方向上重复出现。
[对台戏]
[对戏]
[蹲底戏]
[封箱]
[封箱戏]
[偷戏]
[抢戏]
[掐戏]
[应节戏]
[累功戏]
[坤角戏]
[戏料]
[戏肩膀]
[戏包袱]
[蹭戏]
[傍角儿]
[拴角儿]
[挖角儿]
[跨刀]
[台柱子]
[四梁四柱]
[挑帘红]
[碰头彩]
[压堂]
[范儿]
[一顺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