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戏我票 |
[笑场]
行话. 亦称喷场. 指演员在演出中脱离剧情与人物而失笑, 破坏了舞台艺术的严肃性与真实感.
[误场]
行话. 指演员未能按时到达剧场扮戏, 延误了上场.
[冒场]
行话. 和误场相反. 指演出时, 演员过早的出现在舞台上.
[怯场]
行话. 演员因为初次登台经验不足或对所演之戏生疏等缘故, 临场心慌而失去控制力, 使演出效果受到影响.
[晕场]
行话. 演员由于对戏不熟练或精神过于紧张等原因, 造成表演慌乱. 出现忘词,唱错,失手等舞台事故.
[冷场]
行话. 指演员由于忘词,误场等原因,造成舞台演出的突然停止. 是舞台演出最忌讳的现象之一. 演出中,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 都不应中断.
[救场]
行话。 指对演出中突然出现的失误, 同台的有关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予以补救, 使演出能继续进行。
[翻场]
行话。 演出时, 演员认为同场演员或乐队有所失误, 引起不满, 当场给对方予斥责, 使演出中断。
[把场]
行话。 演员演某一剧目因经验不足等原因, 由师长在侧幕照应把关, 以稳情绪。 有时演出特注明由某某名人“把场”, 既抬高演戏演员的身价, 又借此招徕观众。
[饮场]
行话。 京剧戏班的旧俗。 旧时京剧演员在台上演出中间, 常由检场人员上台递送茶水, 让演员当场饮用润喉。 50年代提出净化舞台, 此俗遂除。
[捧角]
行话。 亦称捧场。 指通过包购戏票, 哄堂喝彩, 撰文揄扬等手段, 造成声势, 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的目的。
[明场]
行话。 相对暗场而言。 凡演员在台上表演的情节, 都称明场。
[暗场]
行话。 相对明场而言。 某些剧目中的部分情节不在台上表演, 而放在幕后进行。 或通过人物的台词加以说明, 或运用音响效果表明。 例如《打渔杀家》萧恩公堂受刑一节, 即是作暗场处理的, 通过幕后差役数打板子的声音来交代。
[谢场]
亦称送客或金榜谢场。 京剧戏班的旧俗。 演出结束, 由小生(穿大红官衣,戴驸马套翅)和旦角(穿霞帔戴凤冠)各一人至台前向观众行礼感谢。 有时走下舞台,送观众到剧场门口。
[听场]
行话。 后台候场的演员注意力集中于舞台上的演出, 以便自己能准时出场。
[候场]
行话。 指演员将上场之前, 守侯在出场处幕后, 作好准备。
[垫场]
行话。 指在场与场之间临时垫场子, 为后一场的演员赢得时间。 是救场的一种形式。
[楞场]
行话。 指演员舞台上突然出现的差错, 缺乏思想准备, 不能随机应变, 造成演出中断。
[赶场]
行话。 有两种情况。 一指在短暂的时间内, 完成角色的改装或换服装等事宜, 保证准时上场。 如《铁弓缘》中陈秀英女扮男装成王富刚的形象, 《四进士》中,光棍,看堂师爷三角由一人兼饰, 也需赶场, 又称作一赶三。 二指同一演员在相近的时间内, 在不同的地点演出。 常常是算准了时间, 一场演出结束后, 再赶往下一个场子。
[满宫满调]
行话。 演员演唱时音高到位, 声音饱满, 气力充沛。
[走板]
行话。 也称丢板。 演员行腔时, 节奏不稳, 或快或慢, 与乐队奏出的板眼脱节。
[夯儿]
行内暗语。 亦称吭儿。 是京剧演员对嗓子的习称。
[左嗓子]
行话。 京剧界通常指高而窄的嗓音。 此种嗓子能高不能低, 遇到小腔转弯处, 往往唱不好。
[三条腿]
术语。 京剧唱词分上下句, 词句成双, 其押韵为上仄下平。 但也有例外, 只有上句, 而略去下句, 以锣鼓[扫头]代之。 这种处理也称扫一句。
留腿儿]
行话。 亦称甩上句。 指一个唱段唱到最后一句时, 暂时留下不唱, 接着进行表演, 然后再由这个角色或其他角色接唱留下的一句。 留腿儿后接唱的最后一句称缝腿儿或缝上。
[合弦]
亦称巴弦。 指演员的演唱与胡琴的伴奏如胶似漆的粘合在一处, 无丝毫相违相离的纰漏。
[合槽]
指台上表演时演员与乐队之间的配合默契。演出中彼此影响,吸引, 逐渐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帽儿戏]
亦称开锣戏。 指演出时的第一出戏。 旧时, 帽儿戏多是像《天官赐福》,《白寿图》之类情节较为简单的戏。 解放前后, 帽儿吸的剧目逐渐有所变化, 多是些火炽精彩的小武戏和能活跃观众情绪的风趣剧目。
[轴子]
指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 旧时京剧戏班排戏“打本子”,
[误场]
[冒场]
[怯场]
[晕场]
[冷场]
[救场]
[翻场]
[把场]
[饮场]
[捧角]
[明场]
[暗场]
[谢场]
[听场]
[候场]
[垫场]
[楞场]
[赶场]
[满宫满调]
[走板]
[夯儿]
[左嗓子]
[三条腿]
留腿儿]
[合弦]
[合槽]
[帽儿戏]
[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