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唐童
小唐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3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行话和术语(一)

(2005-08-31 13:38:01)
分类: 我戏我票
[笑场]
     行话. 亦称喷场. 指演员在演出中脱离剧情与人物而失笑, 破坏了舞台艺术的严肃性与真实感.

[误场]
     行话. 指演员未能按时到达剧场扮戏, 延误了上场.

[冒场]
     行话. 和误场相反. 指演出时, 演员过早的出现在舞台上.

[怯场]
     行话. 演员因为初次登台经验不足或对所演之戏生疏等缘故, 临场心慌而失去控制力, 使演出效果受到影响.

[晕场]
     行话. 演员由于对戏不熟练或精神过于紧张等原因, 造成表演慌乱. 出现忘词,唱错,失手等舞台事故.

[冷场]
     行话. 指演员由于忘词,误场等原因,造成舞台演出的突然停止. 是舞台演出最忌讳的现象之一. 演出中,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 都不应中断.

[救场]
    行话。 指对演出中突然出现的失误, 同台的有关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予以补救, 使演出能继续进行。

[翻场]
    行话。 演出时, 演员认为同场演员或乐队有所失误, 引起不满, 当场给对方予斥责, 使演出中断。

[把场]
    行话。 演员演某一剧目因经验不足等原因, 由师长在侧幕照应把关, 以稳情绪。 有时演出特注明由某某名人“把场”, 既抬高演戏演员的身价, 又借此招徕观众。

[饮场]
    行话。 京剧戏班的旧俗。 旧时京剧演员在台上演出中间, 常由检场人员上台递送茶水, 让演员当场饮用润喉。 50年代提出净化舞台, 此俗遂除。

[捧角]
    行话。 亦称捧场。 指通过包购戏票, 哄堂喝彩, 撰文揄扬等手段, 造成声势, 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的目的。

[明场]
    行话。 相对暗场而言。 凡演员在台上表演的情节, 都称明场。

[暗场]
    行话。 相对明场而言。 某些剧目中的部分情节不在台上表演, 而放在幕后进行。 或通过人物的台词加以说明, 或运用音响效果表明。 例如《打渔杀家》萧恩公堂受刑一节, 即是作暗场处理的, 通过幕后差役数打板子的声音来交代。

[谢场]
    亦称送客或金榜谢场。 京剧戏班的旧俗。 演出结束, 由小生(穿大红官衣,戴驸马套翅)和旦角(穿霞帔戴凤冠)各一人至台前向观众行礼感谢。 有时走下舞台,送观众到剧场门口。

[听场]
    行话。 后台候场的演员注意力集中于舞台上的演出, 以便自己能准时出场。

[候场]
     行话。 指演员将上场之前, 守侯在出场处幕后, 作好准备。

[垫场]
    行话。 指在场与场之间临时垫场子, 为后一场的演员赢得时间。 是救场的一种形式。

[楞场]
    行话。 指演员舞台上突然出现的差错, 缺乏思想准备, 不能随机应变, 造成演出中断。

[赶场]
    行话。 有两种情况。 一指在短暂的时间内, 完成角色的改装或换服装等事宜, 保证准时上场。 如《铁弓缘》中陈秀英女扮男装成王富刚的形象, 《四进士》中,光棍,看堂师爷三角由一人兼饰, 也需赶场, 又称作一赶三。 二指同一演员在相近的时间内, 在不同的地点演出。 常常是算准了时间, 一场演出结束后, 再赶往下一个场子。

[满宫满调]
    行话。 演员演唱时音高到位, 声音饱满, 气力充沛。

[走板]
    行话。 也称丢板。 演员行腔时, 节奏不稳, 或快或慢, 与乐队奏出的板眼脱节。

[夯儿]
    行内暗语。 亦称吭儿。 是京剧演员对嗓子的习称。

[左嗓子]
    行话。 京剧界通常指高而窄的嗓音。 此种嗓子能高不能低, 遇到小腔转弯处, 往往唱不好。
[三条腿]
    术语。 京剧唱词分上下句, 词句成双, 其押韵为上仄下平。 但也有例外, 只有上句, 而略去下句, 以锣鼓[扫头]代之。 这种处理也称扫一句。

留腿儿]
    行话。 亦称甩上句。 指一个唱段唱到最后一句时, 暂时留下不唱, 接着进行表演, 然后再由这个角色或其他角色接唱留下的一句。 留腿儿后接唱的最后一句称缝腿儿或缝上。


[合弦]
    亦称巴弦。 指演员的演唱与胡琴的伴奏如胶似漆的粘合在一处, 无丝毫相违相离的纰漏。 


[合槽]
    指台上表演时演员与乐队之间的配合默契。演出中彼此影响,吸引, 逐渐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帽儿戏]
    亦称开锣戏。 指演出时的第一出戏。 旧时, 帽儿戏多是像《天官赐福》,《白寿图》之类情节较为简单的戏。 解放前后, 帽儿吸的剧目逐渐有所变化, 多是些火炽精彩的小武戏和能活跃观众情绪的风趣剧目。

[轴子]
    指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 旧时京剧戏班排戏“打本子”, 将台词用毛笔写在长条纸上, 卷起来似一轴画卷。 戏大纸长, 卷起的纸卷就粗,戏小纸短,卷起的纸卷就细, 便有大轴, 中轴, 小轴之说。


[送客戏]
    也称大轴。 旧时一场戏往往要演出五六个小时左右, 时间过长, 观众不等终场就离座。 因此戏班常把剧目的重点放在压轴戏上, 最后一出则安排演些技术性较强的小型武打戏或趣味性浓的玩笑戏, 让观众在这无足轻重的演出中逐渐散去, 姑称。

[大轴]
    见上。

[压轴]
    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 由于紧压大轴而得名。 演压轴戏一般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

[武轴子]
    一场折子戏演出中, 小轴,中轴,大轴一般演武戏, 因而称作武轴子。

[大戏]
    指整本的,大型的或较大型的戏。 相对小戏而言。 此外, 还指那些历史较为悠久,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演出普遍。
    指流传广泛的剧种, 如京剧,昆曲,秦腔等。

[小戏]
    指小型的, 单出的折子戏。 相对大戏而言。 演出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

[折子戏]
    指整本戏中相对完整的一折戏。 如《白蛇传》中的《盗草》,《断桥》都是。 折子戏往往是整本戏中精彩的一折, 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 演出时常将几出折子戏组成一台戏。

[对儿戏]
    指两个演员在一出戏中扮演分量不相上下的两个人物。 如《坐宫》中的杨四郎和铁镜公主, 是老生和青衣的对儿戏。 《赤桑镇》则是花脸和老旦的对儿戏。

[重头戏]
    指在唱,念,做,打等方面见功夫的剧目。 如《望江亭》是青衣唱工重头戏, 《铁笼山》是靠把武生的重头戏。

[风火戏]
    制一个剧目中, 有四五个以上表演分量不相上下的行当角色, 显现出整体的实力。 有时也称群戏。 如《群英会》,《龙凤呈详》,《四郎探母》等

[垫戏]
    指在原定的演出剧目外, 由于误场, 等人或演出时间不足等原因而临时增加的剧目。 多为人少,戏短,化装简便的剧目。

[连台本戏]
    指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 少者几本连演数天, 多者几十本连演数月甚至几年。 一般来说, 它剧情连贯, 通俗易懂, 文武兼备, 且使用机关布景受到观众欢迎。 但有些剧情内容也夹杂不少低级庸俗的糟粕。

[唱功戏]
    指以演唱为主的剧目, 往往可以充分发挥演员的演唱技巧。 如《文昭关》,《锁麟囊》,〈而进宫〉等。

[做工戏]
    指以念白,表演,和舞蹈动作为主要手段, 来刻画人物,展示情节和主题的剧目。 其中也有唱, 但所占比例不大。 如《拾玉镯》,〈红娘〉等.
[应工戏]
    一作应功戏。 一指演员演自己所学和所担任本行当的戏。 另一指剧目主要人物的行当归属。

[客串]
    指非京剧界的人员参加京剧演出。 完全不取报酬的, 称为清客串。 儿童参加串演的, 称为小客串。 此外, 非本剧团演员临时参加演出, 称为外串。

[反串]
    演员演出自己应工行当外的戏。 这是演员为展露自己多才多艺的才华或调节舞台气氛的一种举措。

[古装戏]
    原意指梅兰芳独创的一些剧目, 如《天女散花》,《洛神》等。 因剧中主要人物梳古装头, 穿改良的古代仕女服装而得名。 现泛指一切穿着古代服装的故事剧目。

[时装戏]
    指辛亥革命前后京剧演出的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剧目。 相对“古装戏”而言。 因穿着时装而得名。 亦泛指不穿古装,清装的戏剧。

[打泡戏]
    也作打炮戏。 指京剧演员新到一个演出点, 最初三天所演的最擅长的剧目。

[堂会戏]
    指个人出资,邀集演员于年节或喜寿日在私宅或假饭庄,会馆,戏园为自家作专场演出。 演出的收入, 往往数倍于平日的业务演出。

[义务戏]
    指不取报酬的演出。 旧时京剧界为帮助贫穷的演员或参加赈济灾荒,慈善事业募捐等社会公益活动, 联合各戏班的名角, 举行盛大演出。 演出的收入, 除必要的开支外, 悉数交梨园公会或有关机构。

[搭桌戏]
    指若干演员为救助某一同业而举行的演出。 收入全部赠与该人。

[过场戏]
    指为交代剧情而安排在重点场子之间的零碎场子。 一般角色较少, 剧情简单, 为重点场子作为铺垫。

[幕间戏]
    亦称幕外戏。 指为交代剧情安排在正场子之间的戏。 一般在二道幕前进行, 故名。 与过场戏有相似处。

[灯彩戏]
    指京剧戏班中用灯彩,砌末等号召观众的某些剧目。 如《斗牛宫》等。

[说戏]
    京剧戏班的教戏, 学戏, 大都是教师口传心授, 解说剧情, 带领唱念, 并作示范表演。

[过戏]
    指正式排练以前, 演员之间就戏的关节之处, 先行对一下。

 [下地儿]
    指排演新戏, 在经过各种案头准备后, 开始进行“唱,念,做,打全面的排练

[排戏]
    响排以前全体演员参加的正式排练。

[响排]
    亦称两合成。 由乐队参加的排练, 不穿服装, 不化装。 是演员,乐队两家合排。

[抠戏]
    指导演在排戏过程中, 逐场逐段进行细排加工, 以加深演员对人物的理解, 提高表演效果。

[三合成]
    指彩排以前, 由演员(穿服装不化装),乐队,舞美一起参加的排练。

[彩排]
    正式演出前的最后总排练。 演,音舞等演出人员全部到位, 一切按照正式演出的要求进行。

文章引用自:http://www.jingjuximi.com/showinfo.asp?id=18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