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咏三国群英谱曹魏篇-曹操

诗咏三国群英谱曹魏篇之曹操
太监余孽继之曹,魏武渊源沛候谯。
沧海碣石歌日月,神龟老骥叹桀枭。
矫托紫诏盟术绍,煮酒青梅试备操。
汉末乱中成霸业,颠翻旧主立新朝。
评传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从小聪明机警,有侠气。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公元197年—
历史上的曹操堪称是一位颇有成就与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论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在群雄争霸的汉末乱世之中,他挟天子以令诸候,东伐西讨,南征北战,逐步实现了中原与北方的霸业,并为最后一统天下,建立新王朝奠定了基础。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有史书记载,他本姓夏侯,是沛侯国谯县人。《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汉桓帝时,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官至太尉。曹操自幼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官宦人家,当然也受到很好的教育,加之“少机警有权数”,虽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却也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处事能力。叛逆期的阿瞒很让他的父亲头疼,自己管教不了。但对外人是很尊重的,这引起和他父亲曹嵩同朝为官的梁国人桥玄的注意。桥玄觉得孺子可教,便将曹操列为自己重点培养对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正是有了德高望重的名士桥玄的赏识和调教,这个少时好飞鹰走狗,调皮捣蛋、浪荡无形的纨绔子弟曹阿瞒,迅速成长起来。桥玄后来对曹操说:“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讬。”可见曹操的确是一个明略最优的非常之人,在二十岁时被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县北部尉,升顿丘县令,并被征入朝授职议郎。由是看来,青少年时代的曹操便是春风得意,平步青云的,不仅名声益重,而且从地方官很顺利地进入朝廷,使他有机会获取更大的国家权力。不然的话,一个太监的继嗣之后,凭什么能够“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一生以其卓越的才干和聪明机智,做了许多大事。但由于《三国演义》作者基于“尊刘贬曹”的原则,而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奸诈、狡猾、阴险的负面人物,并喊出“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口号。因而在读者心目中,曹操便成了汉未乱世的恶势力的代表。他生性善嫉多疑,滥杀无辜,不顾兄弟情义,差不多集人性恶之大成,当然,曹操诚非道德完人,其屠城暴行,即使同时代史家也难以讳言。所谓曹公基业以权谋霸术而成,既行霸道,与之相伴者,必是累累白骨、滚滚头颅。兵弱敌强时,曹操往往表现出谦虚豁达的一面;强弱易主后,曹操则凶形毕露,滥施屠刀。魏武滥杀如此,岂有半点公德义理之心?但即便如此也不应当将曹操描写得龌龊不堪。比如在《三国演义》原著中,对于历史上曹操的某些优秀政绩闭口不提,却刻意描写这样一个细节:在征张绣时,下令不许马踏青苗,反而是他自己惊马踏坏了大片麦田。曹操假意欲拔剑自刎,被众将阻止,遂装模作样割发以代。显然,书中这个故事不是赞美曹操,而是要表现他的虚情假意,以突出他的狡诈。因此,长期以来学术界都存在一种观点,应该把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其人,和小说及戏剧舞台上的曹操区分开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正像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言:“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总是非常佩服他。”
本着鲁迅先生的这一观点,我认为要从正反两面客观地看待曹操其人,起码不应该忽略如下几点:
首先,曹操是一个的政绩不俗的政治家。曹操从年轻时起就表现出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的本色。20岁的他被举为孝廉,之后出任洛阳北部尉,这个地方是皇亲国戚聚居之所,时有权贵欺压百姓,不尊法律。曾有一个宦官蹇硕因得到皇帝宠幸而为非作歹,他的叔父蹇图竟也依仗权势而违禁夜行。曹操知道以后,依法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这件事给那些藐视国法的权贵们以很大的震动,使得“京师敛迹,无敢犯者”。后来,曹操在执掌朝政之后,在政治上多有建树。特别是在三国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民不聊生,曹操能够理解人民疾苦,他在自己的诗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因此,他制定的主要政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施行屯田,努力恢复生产;汉末之时,很多地方田园荒废,因此频频发生饥荒。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后,看到许下粮食不够,甚是担忧。枣祗提出屯田的建议,于是曹操招募流民,开始试行屯田制,结果当年就得到数百万斛的粮食。在取得成功经验之后,曹操在全国推广屯田政策,形成了“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良好局面。
二是严刑峻法,抑制豪强。汉末的一大问题是地方豪强势力增长,滋生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权贵横行不法,中央号令不行,严重的土地兼并。面对这种情况,曹操认为主要是“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因而采取严刑峻法,以抑制豪强势力。并发布命令,选拔精通法律的专门人才,以解决执法不到位的问题。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后来,司马迁评论说曹操“化乱为治”,乃知此言不虚。
三是打破门阀观念,实行唯才是举。东汉以来,门阀把持朝政,底层出身的寒族缺乏上升通道,同时,朝廷选拔官吏只注重孝悌道德,而忽视了官员的才能要求。曹操为了改革这一弊政,曾三次向全国下达“求贤令”,有很多出身寒门的人,如于禁、乐进、张辽、徐晃等人,都不是出身贵族而得到曹操赏识,得以建功立业,并成为一代名将。可见魏武被人称为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百年难遇的英主,实在不是浪得虚名。
其次,曹操是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军事家。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中,曹操异军突起,先后打败了袁绍、吕布等对手,从公元191-208年的十七年时间里,通过不断的征战讨伐,基本统一了当时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三国志》这样评价曹操的军事才能:“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且自作兵书十余万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曹操征战一生创造了许多经典战例。比如官渡之战,面对数倍于己的兵力,他没有全面防守,而是将自己有限的兵力集中起来,对要塞据点进行重点防守。后来在自己粮草不济的情况下,大胆出兵袭击乌巢,烧毁了袁绍的大部分粮草,动摇了袁绍的军心。趁势反攻,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曹操正是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写成《孙子略解》一书,开创了注解《孙子兵法》的先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提出“兵以义动”的主张,强调了战争的道德观和正义性对战争胜负的作用与意义。
再次,曹操在文学上的卓越建树。在历代帝王中,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些金戈铁马打江山的人在文学方面难以有太高的成就。但曹操却是一个例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据《三国志》记载: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首推其四言诗。自从《诗经》之后,四言诗的写作不断衰落,少有名篇经典出现。及至曹操这位以“横槊赋诗”著称的大诗人出现,遂开创了文人写作古题乐府的新局面,推动了魏晋时期诗歌的复兴。无论他的《短歌行》、《龟虽寿》、《步出夏门行》及《蒿里行》等诸多优秀作品,均是继承诗经关注现实、抒发情感的风格,以质朴的形式,表现作者豪阔的胸怀与气魄,曹操的诗作艺术上兼收并蓄,自觉从民间歌谣中汲取营养,通过对诗经的继承与创新,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绝少华美词藻,也不追求结构的精巧,而喜从大处着笔,厚重古朴。曹操诗歌今存二十余首,均为乐府诗体,有四言诗还是五言诗及杂言诗,数量各占三分之一。可以说他诸体皆擅,其中尤以四言为最。从内容上看亦可分为三类:一类表现思想,二类关注时事,三类是游仙诗。这三类作品共同的特点是,感情丰富,慷慨悲凉,气韵沉雄,表达了诗人的社会责任心及人生价值观。因此后人评价曹操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时说他的诗是“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开了“建安风骨”之先声。清人沈德潜亦说,“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开奇想。”
由于《三国演义》小说与戏剧的艺术塑造,长期以来在所谓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下,曹操在人们心目中被贴上了一代奸雄的标签。但拨开重重迷雾,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无论是政治上,军事上,还是诗歌艺术上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正如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评价所言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毛泽东尤其喜爱曹操的诗文,他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