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同学蔡历华

(2013-03-26 17:13:09)
分类: 他山之玉
我的同学蔡历华
    前两天,我一个偶有来往的博友柳海荣,在我博客上留言说:“前天与蔡历华老师(老领导)谈及博客,我向他谈及您时,得知您和蔡老师是同学,他好兴奋。不知您与蔡老师有无联系?”我一听说,连忙追问蔡历华的联系地址,网络真是方便,很快就与老同学蔡历华取得联系。
    人和人是讲缘分的,哪怕是互通音讯、见上一面,时候不到,你着急也没用,是缘分不到。我和蔡历华是高中同学,有些同学三天两头见面,雷都打不散;有的同学走出校门,各奔东西,就再也见不着面,音讯皆无,我和蔡历华大概就属于后者。
    其实,前两年我还真有心在网上搜寻过他的信息,因为我知道他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而且颇有成绩。要说还是九七、九八年吧,有一天董阳打电话告诉我,说蔡历华有一本作品集马上要出版。当时我正在出差途中,那时我忙于自己的研究课题,满世界跑对文学无暇顾及,那次和董阳说过之后,我对蔡历华并没有太留心。可自从生病在家休息之后,专业工作是甘心放弃不做了,闲得无聊,我才又开始翻看一些文学杂志,更多是网读,再就是写写博客。这时便又想起蔡历华来了,若能看看老同学的作品,会有一种亲近感。
    我是在边江论坛上向网友打听监利文坛的动向。一个热心的老乡,给我介绍情况时,提到监利县的小小说创作颇有名气,已经成为一个文学品牌,并且形成了一个颇具实力的作家群。因为描绘江汉平原的水乡特色而引起世人关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中国微型小说研究》为监利专辟相关章节;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世界语言文学系教授穆爱莉还专程越洋赴监利采访小小说作家群,而其中就有我的同学蔡历华。他的代表作主要收在《洪湖晨韵》一书中。
    我留心搜寻,只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发现下述介绍:蔡历华写作小小说已有多年,作品曾在全国不少刊物发表,可谓驰骋大江南北,颇有成绩。他的作品多写自己所熟知的事情,或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他做过教师,后来又当上乡镇干部。他对社会基层生活非常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常常是他工作中的伙伴,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牵动着他的心,可以说,他是为他们而写作。读他的作品,就像阅读他的自叙传,从作品的人物身上,可以悟出作者的影子。
    那大概是为《洪湖晨韵》一书写的序。而蔡历华的作品我仍然没有读到。一晃又过去几年了,这次因为一个博友持缘故,我终于和蔡历华 联系上了,他把他的博客地址告诉我,原来他是用力耕的笔名注册网易博客,难怪我在网上搜不到他。这两天,我潦草地读了一些他博客上的小小说作品。没有研究,不敢妄评,只觉得有一种乡风扑面,朴实生动,淡而有致,平中见奇的味道。随手复制一篇贴在下面,有兴趣的博友不妨一阅。

我的同学蔡历华

胜 负(小小说)作者:力耕
常言道:“五黄六月讲水,寒冬腊月讲鬼”。三年一届的乡镇换届选举在即,机关上下又开始议论起干部的变动情况来,某某要带“长”,某某要添“委”了。
荷花乡党政班子缺一名年轻干部,现有的机关干部中最具竞争实力的要数单兰军和徐时之两位干事了。他俩年龄、文凭、资历都差不多,平时口碑也不错。
上班的时候,同事们互相议论,单兰军和徐时之听了既高兴又担心。这天下班以后,他俩相邀到紫鹦鹉酒家潇洒一次。三杯酒下肚,便打开了话匣子。
单兰军说:“我从农家子弟混到今天已经不容易了,哪还有什么奢望。”
“唉,反正吃饭了干事,天塌下来有长子顶着,难得操心。”徐时之接口道。
他们都显得很大度。
喝着、聊着,都有了几分醉意。话题自然又扯到当今社会风气上来,徐时之说:“不管怎么讲,还不是领导说了算。”
“唉,六命书早已装定了,选举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
以后上班,他俩仍和往常一样互相招呼,但明显地少了过去的热情。
一天傍晚,单兰军独自来到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冷风直往脖子里灌,街上行人稀少,昏黄的路灯呈平等线向前无限延伸,街道两旁的卡拉OK厅和舞厅里不时传来悠扬的歌声和“嘣嚓嚓”声,间或还有炒豌豆似的麻将声。单兰军的心里也极不平静。听说县委组织部马上要来考核,还要搞民主测评,不知大家对自己是什么评价,尤其是书记的看法最关键。想着,想着,就想到了送礼。现在社会上不是流传“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马上调动。”同时也想到了家庭,妻子还在村里种着3亩责任田,父母均年近古稀。此时一阵风吹来,令人有些寒意,单兰军忍不住打了个寒噤,连忙将衣服紧了紧。可一想到金明在上届当上了副乡长,住上了“党委楼”,妻子也“随了军”,又有些羡慕。花个三五千,就是贷款也值得。想到这里,他不禁为自己的主意叫好,好似胜券在握,于是来到批发部,提了满满两网兜香烟、白酒、水果,冒着凛冽的寒风,趁夜黑风高之时来到了书记家里,令他万没想到的是为他开门的竟是徐时之,双方不觉都有些尴尬,竟一时语塞。
组织部来了一个班子,在荷花乡考核了三天,又分别找单兰军和徐时之谈了话。
换届选举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他俩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好消息。忽然有一天,组织部一纸调令,从外乡调来一位更年轻的大学生作为候选人,大大地出乎他俩的意料,尽管心里酸溜溜的,但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双方谁也没有战胜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