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相机博物馆】影像流金岁月:土豪金的胶片年代

标签:
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影像流金岁月旅行摄影旅游 |
分类: 行走系列 |

在那本介绍上海民办博物馆的小册子上,我还清楚的记得封底印有这样一段话:希望,参观博物馆能够成为上海人一种新的生活、旅行与文化体验方式;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常常走在前往博物馆的路上···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解放会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方向之一,随着全国省级博物馆的免费发放,越来越多的民间私藏家青睐通过民间资本来运营自己属于自己的特色博物馆,从中能够看出他们对艺术文化保持着一份执着的热爱和特殊的情感,更感谢他们的支持,让平民百姓有幸也能一睹一家之宝。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于2012年6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这家由政府支持,民间创办的专题博物馆坐落于上海黄浦区重庆南路308号,位置非常不起眼,在白玉兰剧场底层第二文化馆。展厅内容包括中国老相机制造厂家专区、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海鸥”4A-109型工艺技术专区、摄影留念群体雕塑群、珍贵收藏相机展区、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海鸥”4A-109型整套传统装配作业线。
而其中最大的特色是以遗存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传统装配作业线——“海鸥”4A-109型为展示主体,通过经典相机、经典制造、经典影像、经典体验组合成五大展区介绍了相机制造原理,阐释摄影文化的本源,传动老相机制造时代的特殊情感与珍视。

推开木门,右手边有个传达室,登记领区小册子便可以开始奇妙的博物馆之旅了。最开始展现的是中国34家老相机制造厂家专区,这里汇集了中国最主要生产老相机的产家,分布在不同省份。海鸥,珠江,西湖,友谊,北京···很多熟悉而陌生的名字跃动在眼前的橱窗里,红色的背景,灰黑银的相机,透过反光的玻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让人感到岁月流逝的同时,也为祖国工业年代传统生产线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尤其是当今一洋之隔的日本几乎占有了全球主要的相机市场,那种特殊的民族情感错综复杂。

推开木门,右手边有个传达室,登记领区小册子便可以开始奇妙的博物馆之旅了。最开始展现的是中国34家老相机制造厂家专区,这里汇集了中国最主要生产老相机的产家,分布在不同省份。海鸥,珠江,西湖,友谊,北京···很多熟悉而陌生的名字跃动在眼前的橱窗里,红色的背景,灰黑银的相机,透过反光的玻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让人感到岁月流逝的同时,也为祖国工业年代传统生产线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尤其是当今一洋之隔的日本几乎占有了全球主要的相机市场,那种特殊的民族情感错综复杂。
分上下两行,文字和展台错开陈列,小巧精致的设计,再加上灯光的恰到好处,让这些老古董的价值突显。
作为上世纪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上海无疑成为了一个东西方文化汇集地。中国照相机工业起步于1957年,1958年上海58-I型高级相机的批量生产标志着中国照相机水平挤入世界先进行列;1960年上海生产出了第一台仿“禄莱”的双镜头反光相机,1964年就改名“海鸥4型”出口,从而改写了中国照相机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的历史。1985年,海鸥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产量达45万架,当时该款据世界相机产量之首。1989年,该款进入停产阶段。
↑为了凸显照相机的金贵,外壳金属边条大量采用土豪金包边,让机器充满价值感

前几年风靡的富士X旁轴系列自从推出X100后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又开发了X10,X20,X100S,X-PRO1等等。除了造型更加小巧仿古外,对上世纪的旁轴相机的怀念也成为人们选购富士X系列产品的重要因素,面对亮骚的X战机,无人能抵挡它所带来的诱惑。


500mm长焦镜头——上海相机总厂为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定制,曾几何时,长焦成了多少童鞋心中的痛,可惜那高昂的价格让多少屌丝只能望洋兴叹了。


↑海鸥成了上世纪中国相机的一个符号——海鸥光学滤色镜



↑老式闪光灯

↑↓1969年东风相机的诞生,标志中国照相机(纯机械)制造的里程



↑产于1988年的徕卡M6,依然能够正常使用,这是一款旁轴相机

↑产于1932年的徕卡标准型
折叠式单镜头单点取景照相机,8成新,仍然能够使用

如果你对海鸥4A-109型全机械120胶片俯视取景镜头反光照相机感兴趣,这里能够为您私人定制珍藏版,装配的每一道工序皆由资深技师亲手装配,调校,并且每一款定制相机都有各自的限量珍藏编号。
【关于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
地
址:重庆南路308号
开放时间:早上10点--下午4点 (周一、周四闭馆)
门
票:免费参观
交
通:轨道交通9号线打浦路站,公交36路,869路,933路,974路,986路至重庆南路建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