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2010-05-21 04:39:37)
标签:

云南

丽江

拉市海

田园牧歌

摄影

旅游

背包客

校园博客

杂谈

分类: 行走系列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一直以来,我经常对一种生活状态感到些许的疑惑,我们的祖祖辈辈一直在用自己的实践来给我们验证什么是真正的田园牧歌生活,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陶渊明,想到了王维,想到了孟浩然。年轻浮躁的我们曾经坐在课堂里一遍又一遍的诵读着《过故人庄》、吟诵着《绝句》,在那个四四方方的狭窄半封闭空间里,我们用不完善的大脑遐想着简单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闲适,很憋屈的想着。对于我们这样没有真正体验乡村生活的少年而言,那些简单拼凑的词组搭配基本上是对牛弹琴,我曾经狭隘的想象着,这是多么一种简单的乡村生活啊,仅仅局限于乡村这块地域罢了,用现代一点的词汇来描述这样的生活也就是“农家乐”吧,只是这项由四川人首创的生活方式在很多地方“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那种变形走样,走路崎岖的发展状态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我是很喜欢阅读的,因此中学时期对语文的热爱还是很痴迷的。小学阶段谈不上对语文的热爱,说喜欢那也是瞎扯谈,在小学科目本就不多,本就主次分明的关键时期,学好语文似乎是一种由不得你选择的必然结果,似乎那更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现实体现,只是我们年少不知罢了。我不得不承认,曾经的语文课本里还是出现过很多经典作品的,虽然李大鹏同学对于曾经的课本喋喋不休,但也貌似理由充分,谁让咱们那么小就单纯可爱呢,对于书里的知识总是深信不疑。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文章之一,现在看来文中的冬景和月下荷花成为了我着手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切入点。我又重新仔仔细细的默读了一遍原文,还是那样的可爱,只是篇幅相比原来少了不少,我知道这是错觉。当我静静的走在丽江,走在通往拉市海的小道上,近距离目睹拉市海的水草丰茂,远观山峦粉翠天空湛蓝,我突然想到了宁静。说来可笑,对于拉市海的地名儿原来也听说过,但究竟是“拉市海”还是“拉海市”,短暂的弄得我一头雾水。其实来拉市海国家湿地公园的最佳月份是每年的12月份至来年的3月份,每当这个时间段,大批大批的候鸟来此过冬,场面霎时壮观,我们没眼福目睹那热闹的场景,或许对于像我这样散心的人,飘忽不定的丰盛水草更是一种强于粪土的精神食粮。

 

原本可以搭载在马背上一路行走,我不喜欢那样的行走方式,尽管很原始,很地道,被导游吹得那是天花乱坠,我依然坚信自己的选择。前段时间的干旱对于湿地公园的负面影响还是很明显的,沿岸土地龟裂,水草覆盖率下降,水面观景质量直接受到影响,幸好现在还不是候鸟迁徙的季节,但愿这块自然保护区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原始风貌。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麦子,一阵微风轻抚,麦穗左右摇荡,有节奏但无序的掀起了一波波的小浪潮,让人看了都心旷神怡。我想,这虽然和《过故人庄》里面描写的农家风情有些出入,但意境已经大同小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清秀,多么简洁的色调哟,往往令人做出条件反射般的向往与歌颂。看到这些牛马羊猪等动物近在眼前的恬适,我的心紧张中多了几分舒坦,我怕自己的到访迁怒了这些偏居一隅的小家伙们,更多的是羡慕这里的生活,连小马都能自由自在的游牧,何况是人呢?尤其是那些追求自由,亲近自然的人,此刻,我能理解你在拉市海湿地公园的岸边,暂时的把心掏出来,让它沐浴来自云贵高原的天地精华。现在我已经无话可说,丽江这座城市带给人太多的期待与猜想,花上半天在这些滩涂上看看远处的山景,亦或是拿出一支画笔在画纸上轻描淡写的勾勒几笔,亦或是背朝大地的平躺,面朝天空的深呼吸,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在这块宁静无价的宝地,你应该做点物超所值的低级趣味事!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体验丽江】宁静无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