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整理图片的时候突然发现在锡惠公园照的照片少得如此可怜,连锡惠公园门口都没留下镜头,但还是喜欢几张精品,呵呵~~从宁波回来后,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开始喜欢颜色艳丽的衣物,枣红的裤子,深紫的长袖衬衫,苍白的帆布鞋,统统将这些揽入怀里,尽管夏日的气息早已淡去,但我还是一如既往的挑选着自己的心理颜色。可能受此影响,我看待事情的着眼点也放到了色泽上了,下面这张红花绿叶的图片便是这篇难得的得意之作。
自然界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颜色鲜艳之物,要么有剧毒,要么有巨能,反正面对这些东西一个字——逃。而现在我却深深的爱上了这些颜色颇鲜的衣物,预示着什么呢?


打碗碗花,老四一眼就认出来了,还给我讲着小学课本里的那篇文章《打碗碗花》,汗,对于这个文章内容我已完全没有印象,倒是打碗碗花的独特习性在我脑海里印下了钢印,因为有趣,所以铭记。好像文章里描写的打碗碗花还有一段传言,据说这打碗碗花是不能采摘的,否则你吃饭拿碗就得打破碗,对于小学阶段的我们深信不疑,儿童对任何危言耸听的烂漫主义偏词总是深信不疑,更何况身边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样品让你来观摩实践。
古人往往由衷艾美的情节,凡是古代闭月羞花之人总得以安全保护,人能自己主动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而外界美好的事物却无能为力。古人进而采取措施,诸多文人骚客对牡丹情有独钟,牡丹便成了古代富贵的象征;古人对莲的吟诗颂词,莲便成了清高的标志,中国的百花数以百计,可惜这颇似菊的打碗碗花没能占据到有力地位,更别说登山大雅之堂了,在荒郊野外,在密林深处,在那些远离城市喧嚣的郊区,打碗碗花有着自己的天地。山寨菊花的外型给了人们美感,于是有心人编造了那样一个传说,以此来保护打碗碗花不被采摘。哼,人们已经竭尽全力了。

在我没看到它之前,我以为就是一块上面雕刻着九条龙的石柱。来到锡惠公园一看才明了,原来是九条形态各异的浮雕龙刻。刚从北京回来不久的老四热情的介绍着九龙壁,他说北京故宫其实有着更大规模的九龙壁,我想,或许亲临方能感受皇家气派的恢宏。这张图片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由低及高,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感。

看到这些孩子觉得很羡慕他们,在我小的时候还没有如此的玩意,等到现在有了,我却不能玩了,里面的氧气含量还不足以我呼气,我是个怕死的人,尤其又是在水面上。虽然我怕死,但是要选择的话我也会选择轰轰烈烈的去死,人活在世上,我可以安得低调,但死一定不能默默无闻。


关于天下第二泉的传说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地位,瞎子阿柄的《二泉映月》伴随着它早已闻名遐迩,陆羽曾经赞叹“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尽芳味”的神奇疗效至少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终于来到了曾经在课本里力荐的江南名园——寄畅园,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在皇家园林唱主角的北方,也有专门模仿寄畅园的园林,比如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双鹤斋。这张图片是寄畅园里最经典的拍摄角度。(个人认为,哈哈)
在锡惠公园里还有一个蟒蛇龟馆,门票五元也就罢了,里面的东西还不齐全,不过听老四说,原来里面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我总觉得在里面放上棉被是有伤大雅的,但为了大蟒蛇的健康,就月亮管理人员的秀逗行为吧。

这张变色龙的图片假若是去掉了棉被,我想将是一幅不错的动物静态画,它又让我想到了澳洲的考拉。







登上锡山龙光塔的塔顶,整个无锡市的风景尽收眼底。我喜欢登高远眺的感觉,那种视觉范围的突然扩展让你有种目不暇接的感受,此刻你觉得你置身于一个没有方向感的空间。登山的最大乐趣在于登上顶峰的那刻放松,登山还能加强心肺功能,行走在石阶板或是鹅卵石铺就的林荫小道上,那种心跳加速,血液流速加快,面色红润的那种体验是美妙的~~
围着龙光塔走了一圈,无锡依靠锡山和惠山,城市发展比较迅速,郊区的发展势头似乎比市区的更快。看着远处的那条河我始终在想,那是一条什么河,它是从何方流来又将流向何处?地理的习惯性思维让我欣喜了一番,眼前繁忙的河流竟是古今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从前以为京杭大运河有多大,原来也是如此一条平凡的河,在杭州没能一睹世界级运河的风采,想不到在无锡能够高方位的鸟瞰!登高俯瞰,大运河的宽度并不是很高,我在想,在这条至今还在营运的航线上,承载的是什么?从北京到杭州,一条穿越中国南北的河流,带着远方的梦来到了异乡。看来我不能再观望它了,免得我的思绪也随流水而去......
行走系列之“老四带你看无锡”其他精彩文章:
老四带你看无锡:无锡最具欧式风格的地方在哪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