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试作弊盛行背后的导演
(2012-01-08 21:11:18)
标签:
研究生考试招生教育就业 |
分类: 《心灵的眼睛》文集 |
研究生考试又将开始,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研究生考试已经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一项重大的话题,而考试作弊之风也呈现出越刮越烈的趋势而吸引人们的眼球,考试管理部门和作弊者之间的较量也越来越激烈,最显著的表现是,考试管理部门不得不投入巨额的资金实现标准化考场,并采购和使用大量的高科技防作弊工具。但道高一丈魔高一尺,考试作弊的工具和作弊的方法翻新的速度更加迅速,简直出现防不胜防的迹象。从今年缴获的高科技作弊设备看,不仅出现了作弊手表、耳机,还出现了作弊橡皮、圆珠笔、纽扣等等,连外部信号发送的设备也由以往的架设天线联网计算机改为单个对讲机直接发送,还出现了发送器和操作者分离行动的情况。而之前,即使教育部改变了以往考试试卷一场同卷的模式,实行一题多卷的办法,并要求各地积极清楚校园作弊广告以断绝信息源,各地也加大了巡查的力度,但是,依旧有广告悄然出现在意想不到的部位,依旧有担保考试过关信息的出现,并且依旧有由外而内传送信息的行径。作弊者已经象吸了鸦片一样对作弊乐此不疲,哪怕冒着被开除甚至触犯刑律的危险,也要铤而走险。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研究生考试作弊者奋不顾身呢?
两个根本的内因,互为因果,互相推动,是猫捉老鼠的游戏壮观激烈的总导演。
第一个内因,是高校扩招。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总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从现在起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继续“挺进”,从如今的2900多万人增加到355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从24.2%提高到40%。按照专家预测,要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从现在起平均每年需有50万人的学生规模增长。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十分突出,继续扩招会否让这一问题雪上加霜?1977年参加高考人数570万,录取27万,录取率4.8%;2010年参加高考人数970万,录取657万,录取率67.7%。这几年,大学生就业率是一年不如一年,每次人才招聘会都是人山人海,今年甚至连研究生就业也成了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优秀女博士生因一次次求职受挫,最终走上了不归路,从高楼跳下,是个血的写照。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国家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二是学生观念问题,不愿去基层、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三是高等教育自身有问题。按照这种分析,目前我国的就业机会还是远远能够满足毕业生的需要的,只是毕业生眼高手低,同时素质达不到不断发展的经济的要求。可是问题就出来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还远远处在发展中的阶段,西方国家发达的科学和技术尚且没对大学生提出普遍性的高的要求,甚至还喜欢录用大量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人和学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基础教育虽然没有西方的自由和开阔,但是学生的基础教育功底不见得比西方学生就差,不知道我们的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究竟哪一方面就不如西方学生了,更准确的说,是我们的大学生的适应我国就业岗位的能力,哪点又不如西方的大学生了,西方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的适应性与我国大学生到西方工作的适应性相比,未必就占有明显的优势。再说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说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去,问题在于,究竟基层和边远地区又有多少岗位提供给了大学生呢?每年招录的村官或者是其他就业岗位又有多少呢?其实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概念大内容少,加上基层和边远地区如果没有配套的发展条件和生活条件,确实也是难于要求大学生去那里耗费青春的。那么,归根到底,扩招如果是出于提高全民的素质的目的,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承认的是,扩招确实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机会的减少,就业机会的减少带来的是第二个内因的出现。
第二个内因,就业导向的畸形
有人说,大学生素质低下,甚至研究生也是名不其实。所以,不得不提高录用门槛。可是,以前的大学生都是分配工作的,当时的老师批评学生最多的话就是不好好学习,因为他们一进学校门就不用考虑工作问题。而当今的学生,应该说,从整体上的素质已经超出了前人,许多准备考研的学生,在二三年级就着手准备了,作为一名学生,能够考上研究生,至少说明他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扎实,却不能找到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尤其是许多农村人省吃俭用供子女上学,到头来毕业等于失业。全国每年研究生招生也不过就二三十万,全国有十三亿人之多,竟无法令二十万研究生就业。更主要的问题是,由于本科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在办学上出现了力不从心的局面,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退变成批量生产,批量教育的后果是不合格产品的概率自然加大,这就给社会造成了误导,也给就业单位带来了误导,减少了本科生录用的比例,而研究生本身就是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学生为宗旨的,不得不担当了填补这个缺口的使命,这就使我们的就业导向出现了被动的错位:在适用型岗位上使用研究型人才,在技能型岗位上使用理论型人才,不仅出现了人不尽其才的很多笑话,还使人才出现了荒废。这种就业导向的谬误,不仅使扩招的范围演变到了研究生,也加剧了本科生扩招的程度,因为不拿本科文凭,就业就十分困难,要读研究生,必须就读本科,本科人数过多了,研究生也相应就扩大规模,研究生人数多了,就业压力也自然加大。
研究生的扩招和就业紧密相关,这个谬误的命题带来的是考研的恶性竞争。恶性竞争的手段自然是不惜一切代价,因此,研究生考试作弊必然是越来越普遍。仅靠考试部门去亡羊补牢或者是未雨绸缪都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因为,考试部门只是一个职能部门,或者说是管理部门,但不是政策部门,要解决就业导向和就业压力问题,必须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在就业机会上实现更大的供给,通过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创造出更多的容纳大学生就业岗位的;二是实现更大的公平公正,公平公正在机会平等上的体现不仅在于消除特权的优势,还要降低学历的门槛,要给本科以上的学历甚至专科以上学历的考生同样公平的竞争机会,不能人为地抬高学历的门槛制造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