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09月02日

(2014-09-02 16:34:02)
标签:

洞穴之喻

生存智慧

                                                               “洞穴之喻”开示的生存智慧

                                                                               北京大学医学部  王全宇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究竟要告诉人们怎样的生活哲理?近些年来,我读了若干个解读文本,总觉得不尽人意。近日在看心灵哲学的一篇论文时,令我瞠目结舌的是作者无意间道出了我久久寻觅却又不得其深度觉解的答案。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中论述的那些囚徒,这些囚徒都被裸躁而且被套住了脖子,囚徒要想见到太阳或者太阳照耀下的万物的话,必须要非常努力的挣脱套在脖子上的链条,然后转过头去,走出山洞,惟其如此,才能看到真正的世界,获得真正的知识,不会被“变易”世界里诸多混淆不清的“意见”所迷惑而导致自己糊涂、浑浑噩噩或者是过着在梦里一般的生活。

柏拉图的这种灵魂上升理论是以他所坚持的知识论为基础条件的,他认为“变易”的世界里只是有“意见”的世界,这些“意见”并不是真正的知识,要获得真正的知识还必须通过存在的世界才行。柏拉图的这种灵魂上升理论的从本质上来说与其老师苏格拉底强调的"德性即知识”也是一致的,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希腊理性主义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的精神,这也是希腊哲学所极力倡导和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法十分重视“思考”对于实现个人人生追求的意义与价值。苏格拉底曾说的“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便构成了整个希腊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基本信条,使得希腊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带有较为明显的知识论烙印。

“洞穴之喻”的重大意义,说得更明白一些:

1、也就是“变易”世界里诸多混淆不清的“意见”所迷惑而导致自己糊涂、浑浑噩噩或者是过着在梦里一般的生活;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习惯于洞穴生活,不知自己是生活在洞穴之中的囚徒,不能真正面对接纳他人,活在想象的真实之中,起舞弄清影或跟影子拼杀打斗;

2、洞穴之光的光源透射囚徒这个不可见到自身的在场者而后投影在洞壁上,象征囚徒的身体和洞穴之光构成了心灵现象场——囚徒的身体和洞穴之光来自于外部世界,在洞穴之中构成内部世界;也就是说,在现象还原向内部世界的无限追问中,有如莫比乌斯纸带的一个翻转就进入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映射在内部世界的本源,两个世界通过囚徒的身体交互作用,交互生成;

3、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规矩方圆来自于自然历史过程。“道法自然”,“人为自然立法”。进一步说,实践理性的基础是理论理性,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的基础是纯粹哲学或者形而上学。

康德 承继了西方文化传统,他的令世人称道的墓志铭:“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位我心中”。雅斯贝尔斯认为,这二者的内化和内化作用,就是康德所谓的实践理性。在康德看来,我们的感觉-知觉的背后是先验统觉——先于当下之前的感觉-知觉经验。感觉的人性,不同于动物感觉的人的感觉,正是这些先验统觉构成了人的实践理性的结构性存在。

本人从康德的三大批判到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或身体哲学)深入探究人的精神生命,或者说精神生命,可以说它就是人的生命潜能、身体动作图式语言和概念符号语言在身体空间历时性与共时性地从局部到整体、从底层到高层经由视觉透视的综观而构成动态的人格心理结构——人的灵魂。

依据梅洛.庞蒂生存进化的行为结构和威尔伯的意识全子分层阶序的九个层次,本人又将意识分层阶序分为四个直观层次。

1.客观身体面对对象以视觉为中心在感知层面的肉眼直观;

2.映射在头脑的事物通过回忆、心理唤起进行概念—判断—推理与理想自我—自我理想的分析评论的反思性直观;

3.在感知-认知综合之上的视觉逻辑(洞察力的逻辑) 偶有灵感顿悟的理智直观;

4.在静心状态不加概念综合不加分析评论透着灵性智慧的超反思或沉思状态的直观。

 四个层面前后两两合一构成两个层面:即自我感知与认知的反思层面;视觉透视综观的超感性超反思层面。

所以,弄清人的实践理性,弄清事实认知与价值判断意识的区别与联系,澄清存在认知与存在价值,就是在感知-认知层面提升人达到超感觉超感性的灵性智慧最高境界的重要内容。

不过,我们人自身处在哪个层面,就在哪个层面感觉和直观对象。哪个层面出了问题,就得在哪个层面来解决。

马斯洛在描述关于人的自我实现高峰体验中的存在状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事实与价值的二岐原则的高度整合。从感觉层面到灵性层面的当下直观,就是马斯洛关于人性能达到的最高境界那种所谓的存在认知与存在价值。通俗地说,类似于人的“一眼看透”的主体能力。这在禅宗佛学,就是修行智慧与慈悲状态下的不二法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