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与唯心截然二分的思维模式是偏执的
——揭示人的精神世界由局部到总体的构成性
我们一些自认为是唯物主义者的传统教化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截然二分了。这坚守的是一种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局限性是很大的,是偏执的,且十分有害。试问,在一个人人在精神世界的内部时间空间,主动与受动、体验感受与被体验感受(如左上触摸右手)、看与被看、思考者与被思考的对象,谁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呢?!
生物医学对人体研究1996年新近发现,人的大脑有一种镜像神经元(神经细胞),能将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通过身体感觉器官,尤其是通过肉眼将看到的东西瞬间内射到内部世界,在内部时间-空间中构成精神客体——即自身镜映对象。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在他所处的上个世纪50年代,把它(这种自身镜映对象)称之为人在外部世界一幕幕面对客体对象投射到内部世界形成的客观身体。客观身体依据临近性与相似性原理组成系列,而无限多的系列的叠加又构成现象身体,即精神世界的总体。身体著名的美国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把梅洛-庞蒂称之为客观身体的镜映对象,称之为自体面对的自体客体。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曾把外部世界客体对象瞬间内射为精神客体(实体)对象的投射性认同,比作洋葱头一片片叠加和扩大,又把这种内外翻转用莫比尤斯纸带的翻转做比喻。(见下图)http://s14/mw690/4aa47ec1gd739a3f4754d&690
这需要我们在想象中进行推定的综合。拉康并且说明,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翻转是随机性的。在这个意义上梅洛-庞蒂也说:世界在我的外面,同时,我又在世界的里面。
当我面对外部世界对象客体,在瞬间转换为内部世界精神客体之后,我又能在我自身中抽身出来面对前面那个精神客体。比如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今天又回想起那个梦的一个场面或像过电影一样回放一遍,继续琢磨那个梦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这时我面对那个梦的场景已经不是昨晚的面对,而是我当下出离自身作为第三者用内视的目光在看昨晚我做梦面对的那个场景,这种在自身中抽身出来(或者说出离自身)作为第三者用心眼内视的观看,或者面对外部对象用肉眼外视觉的看,就犹如拓扑学三界结的翻转与环绕。(见下图)
http://s5/mw690/4aa47ec1gd73ddb1ba644&690
由此可见,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对象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在精神世界内部时间空间,有如我们面对微观世界一样,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观察工具与观察对象是直接相关的。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一书第三章中说:“当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在它的领域内,答案与观察尺度有关。在理论上,观察者总是被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并不存在任何客观事实。对于宏观尺度的宇宙(macro-cosmos)而言,观察者对被观察对象的影响是极其微小的,实际上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当我们面对微观世界(rmcroparticles)时,观察者的影响才被计入考虑;只有此时,对现实的评估才包括观察者。换句话说,只有在这个时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客观事实总是主观的”。(29~30页)他还说:“在理论上,我相信像微观粒子的物理世界一样,在处理复杂心理状态的心理学里不存在客观事实,更准确地说,客观事实总是包括观察者的评价在里面”。“如果我们一开始有勇气承认人类科学的客观性必须包括对观察者的客观评估——被观察者对观察者的影响,以及特别是观察者对他观察领域的影响——那么我们就能厘清我们的方法学了。(33页)科胡特就这个问题最后还说:这是一种相对的客观,其原因在于被观察领域必然包括观察者本身——来为自体心理学解释精神分析过程并评估其结果铺路。(33页)
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些自认为坚持传统唯物主义的学者,把物质与意识截然分割开来,把主观与客观截然分割开来,动不动就给人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他们看不到唯物与唯心之间的内在关联,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这么做也是有很大危害的,导致如今还有很多人不敢承认精神世界的精神实体是客观存在。这是需要我们有勇气进行深刻反思的。记得列宁曾在他的哲学笔记里写过这么一句话:唯心主义者最唯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期望能引起自认为是传统唯物主义者的警醒。
此文看上去似乎是在批评唯物主义者的传统教化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截然二分,留心者将会从中发现本文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描述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是如何构成的。当然,您看此文有如您看其它任何对象客体(他人、它物)都一样,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您的对象,取决于本文这个对象客体的性质,同时,也取决于读者您的本质力量和能力——感觉、知觉能力-认知与价值判断能力-视觉透视的能力和灵性智慧。您说是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