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想思想(思维+想象)的思想

(2008-03-19 17:11:40)
标签:

知识/探索

需要

人的本性

价值意识

真理与价值

理性与信仰

心理现实

 

             思想思想(思维+想象)的思想

   

    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哲学、心理学原本一家,随着学科发展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心理学近代以来从哲学中分立出来。然而,无论它们是一家还是分立门户,其共同研究对象都应该是支配人的活动的思想意识及人自身。遗憾的是,这个基本的事实如今被很多人淡忘了,乃至众多学者各自躲在自己的熟悉区做起专家来了。专业化的分工需要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而它的弊端却把整个的(总体的)人按各种不同的标准大卸八块。哲学家不熟悉人的心理现实,而心理学家往往不能在总体上理解人,真正做到通人性——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而得人心。在国外,上个世纪那些大哲学家、大心理学家已经用自己的成功实践向人们昭示,两者的融通势在必行。在我们国内,这条融通的路还很漫长。本人不自量力,多年来一直在苦苦地摸索着这条路。至今,特别希望有更多的同道者。

    下面,从一个视角来看二者的融通。这是在2008-01-22 回答网点看网的BLOG撰文“用思维认识思维”的回帖基础上扩展而成的。

    用思维认识思维,还是思想思想(思维+想象)?沿用一些专家学者的做法,我也把思想区分为“思维+想象”的意识,又把思想意识的内容区分为观念层面的意识与心理层面的潜意识。观念层面的意识是指通过回忆可提起的思想记忆库里的观念意识。它可再分为认知意识与价值意识,心理层面的潜意识是指不能通过记忆提起的前精神动力装置(或前结构),但又可用特别的方式方法唤起(如释梦、催眠、做意象、静心冥想、禅定等方式让其显现、澄明)的潜意识与无意识(如自然生命的原始情结)。在我看来,人们可以通过思想(思维+想象)把它们分割开来又通过人自身找到其融合网点。观念意识层面可通过字、词、句或命题,通过各种实证逻辑、形式逻辑、辨证逻辑、价值逻辑等连接;心理层面的潜意识可通过象征语言的隐喻逻辑等连接。例如,拉康承继弗落伊德的精神分析将概念语言所指内容掏空,话语成为滑动的能指链条,通过隐喻和转喻把捉潜在的无意识欲望。再如,禅宗通过能所泯灭无分别智的不二法门,以音、诗、画等喻象的转换呈显灵动的禅机……。概而言之,身心灵的深度整合一定不能撇离人的观念意识通过记忆提起的前精神动力装置(或前结构);身心灵的深度整合与灵动互渗互融,都离不开象征语言的隐喻逻辑将其连接起来。

    春节刚过,我读到了李德顺教授的《价值论》第2版。在读过程中,思想上的连接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大的飞跃——特别欣喜地发现,完全可以将其以价值观(价值意识)为核心内容的论述看作为人的精神装置结构、动力系统与心理潜意识层面深度融合必不可少的高端文化产品。

   《价值论》原初是一本价值(主体性)哲学,二十年后再版,已经形成一个关于人的价值观的完整体系。本人读李德顺的价值论(2版)的总体感受是这样的:无论就其整体还是就其三部分的分层论述而言,都体现出了其客观真实性;价值意识分析和描述的合理性;实践逻辑的辨证统一性;整个体系的严谨性。价值论(2版)通过主体人自身(身体)、语言、思想、行为(实践)同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关联,揭示了以价值意识为核心内容的主体性事实、价值事实、心理事实。这部著作以价值(主体性)为核心内容的研究,在观念意识层面结合心理事实揭示了人的精神装置和动力机制不仅仅是一部价值哲学著作,而是营造了一座宏伟的精神家园的蓝图大厦,为人们从观念意识层进入心理层的深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李德顺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很有建树的心理学家。

    这次思想上的飞跃与突破性进展是这么来的:春节期间,我去拜访他,他送给我出版不久的《价值论》(第2版),我认真拜读了,并和我在年前读语言哲学转向的文章,特别是梅洛.庞蒂、维特根斯坦和哈贝马斯等人的著述相联系,又结合拉康的能指链条和“三界结”等精神分析学的思考,在思想上高度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激烈的震荡,同时震荡出了我的强烈激情与热情。

    以上这些,与我们倡导以人为本,营造人的精神家园活动完全是一致的。也是我目前的思想进路,挂在博客上,和常来访问的朋友们做过交流。

   注:(昨晚登出后自己又做了改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