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言不合”流行背后的隐忧

(2016-08-03 08:01:24)
分类: 时事评论

“一言不合”流行背后的隐忧

□林轩鹤

        从最初网络上说的“一言不合就飙车”开始,“一言不合就……”竟然成了“金句”。一言不合就分手、一言不合就开喷、一言不合就打人……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句式。

   “一言不合”的本意是“一句话说得不投合”,晚清小说家张春帆《九尾龟》第三回中就有“我们现在是要好的,万一将来一言不合,翻转面来,何苦为好成仇,弄到一场没趣”的句子。现在它是一句吐槽用语,有时为了达到某种喜剧效果,用作于自嘲、调侃,多表示毫无预料冷不丁的就突然做出某事了。这个网络热词,恰好把人们遇到的一些困惑表达了出来。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这个词语现在更多的是表达“因观念不相同、意见不统一就凭一时的意气用事与对方冲突”的意思了。

  据本社《东南早报》报道,728日晚上11时许,四川宜宾男子郑某在晋江市区某大排档摆了两桌酒席过生日,酒足饭饱之后,醉酒的郑某坚持要继续到KTV唱歌,被其朋友张某劝阻。但郑某执意不肯,随后双方“一言不合”,发生口角争执,大打出手,上演了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全武行。随后,围观的群众报了警。郑某酒醒后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另据泸州新闻网报道,近日,四川泸州一名送快餐的工作人员经过海纳宾馆门口时,因按喇叭与一名女子“一言不合”发生口角,被该女子的丈夫和朋友追打受伤。

  只要在网上搜索,“病人家属打人”“导游打人”“业主打人”“原配打人”等等词条立刻扑面而来,打人者的年龄、职业、社会阶级跨度非常大,皆因“一言不合”,恍若进入一个“一言不合就动手”的时代。其实,有些事情本身很小,只不过是“孩子在医院的检查需要推后”“行车被人别车”“年轻人争风吃醋”……这些不起眼的由头,造成的破坏伤害有时却是触目惊心的。

  “一言不合”体的起源已不重要了,现在值得关注的是“一言不合”体的流行,从中也反映一些人对生活规则的解构,在他们眼中,自己内心的意愿远比他人眼中的更为重要。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流行,是社会的隐忧。“一言不合”中有个“言”字,说明时常是因为想法和言语与他人不合,先以白眼、冷语等形式试探对方底线,并很快发展到相互“呛声”,成为触发暴力行为的导火索。“一言不合”在朋友圈刷屏,其背后折射的恐怕是社会的焦虑感和浮躁化。

  社会的浮躁和喧嚣,导致有些人凡事皆以自我为中心,而缺少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于是时常与他人“一言不合”,这种“一言不合”容易引起撕裂和对立。当去年成都“路怒症”司机在路上相互追逐、别车,甚至大打出手的时候,不仅因为自己的不包容伤害了自己,更严重威胁到公共安全。而纵观一些新闻,许多摩擦乃至流血纷争、互为仇雠,其根源都是因为不能包容。当愤怒压过了理智,当暴戾取代了包容,人的行为就极容易失范。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发问:“有没有一个字,能让我们奉行终生?”孔子回答:“其恕乎!”这里的“恕”就是包容的意思。泰戈尔有句名言:“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这是圣人的境界,或许我们凡人尚无法做到,但我们起码可以做到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当社会环境和谐时,自己也是受益者。人要学会包容,其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还要升华为一种胸襟和气度。

  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个著名的口号,叫“理解万岁”。理解是一种美德,包容是一种胸怀,理解和包容是化解矛盾的良药。愿大家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愿大家收获更多幸福和快乐。

     (发表于201683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版,被新浪首页及热点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