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洋节玩变形了
□林轩鹤
西方的万圣节过去几天了,对于国人来说,一些人意犹未尽,另一些人却是心有余悸。
万圣节期间,各地都有一些“吓人”的新闻:湖北省襄阳市麦德龙超市把卖场装扮成了恐怖鬼屋,布置古墓荒斋、灵异医院、鬼魅洞房、恐怖南瓜头、午夜凶铃、人肉叉烧包、电锯惊魂、夜访吸血鬼等项目,超市导购装扮成鬼“吓”顾客。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的准空姐、空少演绎“恐怖航班”惊悚剧情,让人不寒而栗,他们不仅“成功”吓到了一些前来上课的学生,还将其中一名空姐塞入行李架。
近年来国内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继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被商家炒热之后,在西方被称为鬼节的“万圣节”因其新奇、刺激的特点,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许多商家也趁机打起“鬼主意”。西方的万圣节,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求平安度过严冬。后来在美国,万圣节实际上已经成了增进社区和家庭互动的节日。当晚小孩穿上服装,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大人都会事先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装饰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许打扰。这本身说明,即便是狂欢节,也要有度。可是,现在国内一些年轻人却把“万圣节”当成了“吓人节”。万圣节道具充斥着“僵尸”、“鬼怪”等恐怖造型。一些血淋淋的设计,让成年人看了都毛骨悚然。
对很多人来说,过洋节也就是找个理由玩玩,凑个热闹。现在工作生活节奏太快,年轻人扮扮“鬼”,乐呵乐呵泄泄压力,可以理解,我们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口诛笔伐,没有必要举起大棒一棍打死。但开心好玩要有度,三更半夜、灯影幢幢,你冷不丁来个血盆大口,不仅太显突兀,而且很是骇人。可见,直接把西方的鬼节移植过来,而不问国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合适的。俗话说“人吓人吓死人”,如果不顾中西文化差异到公众场合招摇吓人,那就应当受到谴责。去年万圣节期间,一具脸部涂满“鲜血”的“僵尸”突然出现在上海轨交车厢内,时值晚上,部分乘客惊慌尖叫,四处逃窜,导致车厢秩序混乱。这回玩大了,扮成“僵尸”的贺某因涉嫌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被依法行政拘留。
对于西方的节日,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万圣节,你可以快乐,你可以幽默,你甚至可以“捣蛋”,但你不能吓人,你不能骚扰,你不能捣乱。如果你只捡人家的糟粕当宝贝,像把“愚人节”变成“整人节”一样,把“万圣节”变成“吓人节”,那你真的是把洋节给玩变形了。许多人连万圣节的由来都不知道就跟风,把其解读成“扮鬼”“吓人”,这样的节日没有光鲜润泽的文化内核,就只剩下一具道具“骷髅”。
如果说成年人在万圣节找点乐趣倒也无可厚非,那么万圣节时下正在走进低龄的孩子,甚至成为另一个“儿童节”,则不免令人担忧了。一方面,我们倡导传统节日的回归应从娃娃抓起,另一方面,现在的一些实际做法却相向而行,加速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流失。一些幼儿园要求孩子过这个洋节,一向朝气阳光的幼儿园,在这一天布置得甚是“恐怖”:“骷髅”、“鬼火”,还在小孩脸上画“鬼符”……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接触西方文化本无不可,但一些老师不正面引导孩子,说明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颇,存在误导,是很不应该的。
在与外来节庆文化的碰撞中,我们应该增强自信,也可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得反思:如今,一些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漠然视之,对洋人节日盲目推崇,这种节庆文化的转身,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难道没有责任吗?
(发表于2015年11月4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