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取爱心蚕食脆弱的信任
□林轩鹤
健康的网络社会需要为信任和爱心营造理性空间,也需要规章和法律的刚性约束。8月12日晚上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正当大家为遇难者致哀之时,有一位女孩在微博上谎称父亲在天津爆炸事故中遇难,得到了3000多位网友现金打赏,金额近10万元。后来谎言被揭穿,女孩在贴吧中致歉,称自己因为和爸爸吵架想发泄,才编造了谎言。现该女孩已被警方刑拘。(据新华社17日报道)
看到这一条消息,许多人都十分气愤!如果是恶作剧,则为无知;如果是真行骗,则为无耻。类似骗取爱心的行为当然不仅在网络上。据《华商报》近日报道,今年6月25日,山东省盛大华天集团在河北景县中华蓝天儿童村孤儿院成立爱心基金,后来却得知21名孤儿中只有一名是真孤儿,其余的都是孤儿院以每人500元雇来的假孤儿。
爱心是人类的一种美好品德。依靠民间资本来做慈善是扶贫济困的有益补充,也能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但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社会,虚假和欺骗,泥沙俱下,总有人不甘寂寞,采取虚构事实、制造假象的手段,忽悠众人,骗取善良人们的爱心。所幸的是,大多数骗局被揭穿了,爱心款总算没有落入骗子之手,但这些闹剧给人们带来的警示却需要深思。
利用人们的爱心骗捐,抛开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欺诈犯罪等问题,给社会也带来了巨大伤害,让社会信任度下降。这些行为多了,当人们无法判断眼前的求助到底是真还是假的时候,当人们一次次奉献爱心后却失望地发现爱心被利用了的时候,社会爱心人士在捐款时可能多了戒备、矛盾、纠结之心,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抱以冷淡和旁观的态度,不再轻易付出爱心和同情,甚至会打消捐助的念头。如此一来,显然是对社会爱心的巨大消解、无形伤害。从某种角度上讲,拒绝盲从和轻信,通过多方位的质疑可以不断地接近真相,但信任度降低的负面影响更大。从个体上看,对社会上多个层面都“疑神疑鬼”,自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从整个社会看,彼此之间的互不信任,无疑会增加社会的运行成本和社会管理的难度。这个社会需要温情,如果这个社会有太多谎言,如果对什么事儿都习惯性地质疑,如果一个社会充斥着质疑、彼此缺乏互信,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吗?
人心向善,在这个物欲横流、人世轻浮的社会,尽管曾发生过许多由信任缺失而导致公众寒心的事件,但社会上的好心人依然保持着内心的温暖与真情。这在“信任缺失”的时代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但我们也无法否认,当前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观扭曲,一些欺骗事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缺少必要的信任,因而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任重而道远。
慈善的力量是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如同阳光、空气和水分一样。而诚实和信任,则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慈善事业的内核。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会让作伪者横行,也不能让好心人寒心。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和法规,强化法律的威慑力,严厉打击欺诈行为,建立并完善鼓励诚信、有利于重构社会信任的制度体系,为公众营造一个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
(发表于2015年8月19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