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微信”成“危信”
□林轩鹤
身边的人,仿佛是一夜之间,几乎都“微信”了。如今,微信用户越来越庞大,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但也有人因为玩“微信”招来了不少的麻烦。
据本社报道,市民傅先生9日致电本社热线96339,称上个月他通过“微信砍价”,以4317元的价格订下一部苹果6手机,钱付了,可对方却迟迟不发货。有此境况的并非傅先生一人,近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市民反映有类似遭遇。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工具,不仅可以分享心情,还可以分享知识,刷微信成了不少人每天的“必修课”。微信内容之所以使人深信,主要是借助了“朋友圈”这个平台。好友和熟人充当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使得每条信息具有先入为主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微信在正直善良的人手中,更是一个传播公益、传递爱心的工具。“爱在心中,情在手中”,当微信发挥出公益正能量的时候,转发微信的人其实都是英雄。从这个意义来说,微信“朋友圈”公益正能量无疑值得点赞。1月9日深夜,郑州金鑫集团公司董事长发出紧急求助微信,称其一员工父亲双侧肺动脉堵死陷入昏迷。求助微信被转发后,立即在微信“朋友圈”引发广泛关注。众多爱心人士热情参与,汇聚成了一个充满爱心的链条,并持续发酵升温。类似这样通过微信爱心传递的新闻很多,令人感动。
然而,微信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微信的一些信息有误,误导了网友。近日,由国家卫计委及相关机构联合主办的“2014中国健康大会”上,发布了《消费者移动健康认知度》调研结果:受访者中通过网络了解医疗信息者占三分之一,其中养生微信更是进入了大家的生活,然而这些海量的信息存在一些错误的内容。二是一些信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2013年3月26日,微博“路边社广东分社”转发一则名为《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称像自己的爷爷》的新闻,
这名90后女孩因而爆红网络,后来证实这只是摆拍,是商业炒作。日前,广东梅州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突然流传“梅州大润发砍人”的消息引起关注,后来警方证实此为假消息。三是有人利用微信诈骗、抢劫,作奸犯科,如果不加分析,不加警惕,会给别有用心的人留下可乘之机。
当下,我们进入众声喧哗的虚拟世界后,却陷入另一种困顿之中——网络信息真伪难辨。对于微信,正如网友们所调侃的那样,微信微信,只可微微一信,不可全信。对微信中的信息一定要明辨真假、区分良莠,不能盲目相信、随意传播。在使用像微信这样的聊天工具的时候,我们要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否则,微信就可能成为“危信”。
(发表于2015年1月14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