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捐赠别变味
□林轩鹤
六一儿童节期间,面对几家主动要来“献爱心”的企业,渭南市一所乡村小学的张校长却显得有些发愁。“有时候捐来的东西我们都用不上,收下之后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张校长表示,近两年来有些企业捐赠越来越注重形式,学校除了举行“仪式”外还要自掏腰包招待客人,这让他感到十分头疼。(据《华商报》)
企业慷慨解囊向孩子献爱心,既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也是企业良好文化的一次彰显。然而,也有一些企业的献爱心活动,成了学校的“甜蜜”负担。现在不少企业都是通过上级主管部门联系捐赠,学校往往无法提前获知捐赠的内容,结果捐赠了一些无用的东西,有些书籍根本不适合小学生看,有些旧衣服也不适合孩子们穿。看着这些无用的东西,孩子们还能有多少节日的喜悦呢?还有些企业将献爱心活动当做一次营销的机会,要求校方举办“捐赠仪式”,要求学生出席活动,结果不仅打乱教学秩序,还让学生在门口列队欢迎等候好几个小时,一个个被累得够呛。当孩子们满心欢喜接过捐赠的东西时,照相机在旁边不停地拍照。面对镜头,孩子们脸上流露出不自然的表情。献爱心,本是一件充满温情的善举,却因为搞这些形式主义,让爱心变了味。
送温暖究竟是为了大张旗鼓宣传,还是发自内心帮助别人?做好事究竟是为了扬名,还是为了传递爱的感念?答案应是后者。帮助别人,理应回归到简单、朴实,让爱的正能量充满人性光芒。同时,献爱心的途径很多,不只是捐赠物品一种。而对地方相关部门而言,不要等六一儿童节到了才想起要为孩子及学校做点善事,更不能将做善事“拜托”给社会,因为他们有责任保障义务教育。
(发表于2014年6月4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