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也要有“民工版”
□林轩鹤
面对现场观众,郭涛、田亮等5位明星爸爸落下了男人泪。一路下来,爸爸和孩子在单独相处中收获了成长和感悟,带给观众许多难忘的回忆。这是湖南卫视“温情成长互动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最后一期节目中的一个镜头。元宵过后,《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开始筹备,不久将开拍。
面对摄影镜头,常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一家煤矿上做水泵工的李彦辉落下了眼泪。让他落泪的是11岁儿子李佳兴的一个吻。7年来,留守在陇南乡村的儿子第一次见到父亲,他亲了父亲的脸颊。这是日前中国青年报官网“中青在线”演播室里的一个镜头。元宵过后,广大农民工兄弟又要打点行囊,告别妻儿老小外出打工了。
《爸爸去哪儿》收视率全线飘红,几个明星爸爸和“星二代”都成为网络讨论话题的热点。父爱的伟大无需证明,只是因为现实中的琐事和压力,让我们忽略了这种亲情“表达”,对“父爱”的宣传也比较少。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在爸爸的细心呵护和引导下快乐健康地成长。不管是公益宣传,还是明星作秀,《爸爸去哪儿》从运作上说的确是难得的成功范例。节目相关方也从中得益,张亮的微博粉丝数就从节目开播前的20.5万暴涨至现在的548万,参加活动、接受访谈的次数,比之前多了整整一倍。那些小公子、小公主们,也俨然成了广告商和演艺圈里人眼中的宠儿。各色明星大咖也纷纷效仿,打着“爸爸去哪儿”的噱头吸引眼球,你未唱罢我已登台,你发微博我晒萌照,一时好不热闹。
然而,作为一档由小孩“主演”的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在观众笑声和感慨的背后掩盖不住广大留守儿童的孤独。在“星二代”们追问“爸爸去哪儿”的同时,留守儿童同样会问“爸爸去哪儿”。数十台摄像机环绕着“星二代”们,犹如众星捧月,“星二代”浮光掠影体验了一把“吃苦式”农村生活,却更像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农家乐”。如果说对于从小过着优渥富足生活的“星二代”而言,父爱在其成长中的失位是他们的缺憾,那么对于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长期远离父母则是其成长中难以抚平的伤痕。据《中国部分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高达6000多万。这个庞大群体,他们不仅像“星二代”一样会问“爸爸去哪儿”,他们还有更深切也最原始的愿望——“爸爸回来吧!”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他们远离家乡,“漂”在城市,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城市的繁荣,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们的孩子却不能带在身边,只能在家乡留给年迈的老人照顾,孩子的教育、成长面临诸多的问题。努力促进更多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是政府部门题中之意。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产业发展计划、重大招商项目以及人力资源要求,制定农民工回乡就业计划,还要加大对乡镇中小企业、劳动力密集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吸纳农民工就业和支持农民工创业,让农民工安下心,留得下,稳得住,扎根故土,建设家乡,同时也能更好地照料孩子。
明星的子女们在聚光灯下,一颦一笑皆逗人喜欢、受人宠爱。而那些数年不能与父母相聚的留守儿童,则远没有这般轻松惬意。都在关注明星大腕,反而漠视平民草根,这样的社会肌理是不健全的。少一些商业炒作,多一些社会关爱,假如能为留守儿童办一台《爸爸去哪儿》节目,那将会更真诚、更实在,因为他们辛酸的泪水更感人。
(发表于2014年2月19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