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宵逢洋节  相融更温馨

(2014-02-12 08:37:40)
标签:

文化

分类: 时事评论

元宵逢洋节  相融更温馨

□林轩鹤

     今年元宵节,与西方情人节“喜相逢”,使得情人节“中西合璧”。中西文化是相争,还是相融?这个问题此时显得尤为突出。

    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两种:一个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另一个是七月初七七夕节,但牛郎织女的古老传说,虽然浪漫却也凄美。严格意义来说,专家更认同元宵节这个欢乐的“情人节”。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情。宋词“生查子”描绘元宵夜发生的爱情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曾写下这样的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泉州传统戏剧《陈三五娘》中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据记载,在唐玄宗开元盛世年间,长安的灯市规模浩大,燃灯5万盏,花灯式样繁多,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当年中国这种举城欢庆的盛况,恐怕连今天的巴西狂欢节也望尘莫及。比起西方情人节,元宵节更有“普天同庆,与民同乐”的韵味。

    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洋节深受年轻人追捧,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洋节的流行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的体现,但是,这些洋节传入中国后,其文化内涵大多已被抽空,沦为购物节、吃喝节的“代名词”。洋节的“入侵”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一方面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又有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当然,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以洋节为噱头的商业炒作,将传统节日的民族文化内涵慢慢蚕食。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的文脉断裂,才是最可怕的,其会导致传统节日深受冷落。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被淡忘,是它的精神内涵被人们忘记了。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因此,要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西方洋节虽然红火,传统节日也要自信。2010年就有过一次中西节日邂逅,大年初一,恰好是西方情人节。当时面对分别代表亲情与爱情的中西两大传统节日,人们情归何处?亲情和爱情如何才能平衡?成为网络、媒体热议的话题。其结果是,浓浓的传统节日气氛盖住了西方情人节的风头,而西方情人节融入春节,成双成对的恋人手持玫瑰,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让人备感温馨,也使得新春更为热闹。

    今年元宵节期间,泉州举办“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开幕系列活动,那“月牵古塔千年影,虹挂长街十里灯”的良宵美景,将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幽雅的南曲融入皎洁月光,浓郁的乡情令人心驰神往,让人们回溯到宋元时期历史片段上那“市井十洲人”的盛况……巧逢西方情人节,可以想见,今年元宵节传统与时尚将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只是,在利用新载体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的时候,必须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

          (发表于2014年2月12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