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遗弃教育,“希望”将成废墟

(2013-11-06 21:35:16)
标签:

文化

分类: 时事评论
 

遗弃教育,“希望将成废墟

□林轩鹤

    这是一个崭新的废墟。裸露的钢筋张牙舞爪,从碎裂的水泥块里恣意地伸展出来。破碎的红砖墙层层叠叠,堆成了小山。造型精美的门框、柱子倒在操场的四周,外表的涂料依然颜色鲜艳。一个计划投资过百亿元的“一号工程”项目被引入湖南省炎陵县,眼前大院农场希望小学这个地块被划入首批征地范围。农场职工24小时值守校园,期盼留住学校,但这所被几代人盼望了近20年、许多部门捐建、竣工仅仅一年的希望小学,还是于日前被拆除了,孩子们被迁入了一个过渡性的板房学校。而此时在炎陵县政府大厅显示屏上,三句话被滚动播放:“项目先于一切,项目高于一切,项目重于一切。”

  近年来,希望小学被拆除、撤并、闲置、废弃或沦为他用的新闻,时见报端。《楚天都市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在众多爱心人士的资助下,曾建起76所希望小学,至2008年年底,这个“希望小学之县”只有18所希望小学还在运作,另外的58所小学或卖给农民种庄稼、养猪养鸡,或作为村委会办公之用,或一片荒芜。今年2月19日,搜狐网记者在贵州省凯里市龙场镇老山村发现一所遭废弃的希望小学,学校由香港灵泉慈善基金会捐款20万元、凯里市政府匹配15万元援建,刚使用不久就弃用变成了垃圾回收站。

  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贫困山区小学,校舍、教室陈旧、低矮、阴暗,许多基本的教学器具、锻炼器材都没有,而孩子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充满着求知的欲望,一所希望小学对他们来说多么重要。为保证适龄孩子“人人有书读,个个有学上”,自1989年10月实施希望工程以来,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热情参与,到目前,已经在全国贫困地区援建希望小学逾1.7万所,直接受益的少年儿童上千万人,希望小学的建设,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最具社会影响力和享有崇高声誉的民间公益事业之一。可是,有一些凝集着各界爱心的希望小学使用没几年便遭废弃,随着琅琅书声的消逝,当年爱心人士的一腔热血成为大山里、海岛上孤独的豪华摆设甚至崭新的废墟,看着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何以如此?生源减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入城镇学校就读,加剧了农村学校“空壳”化,是希望小学撤并甚至弃用的原因之一。但如果深入分析,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一是暴露出当初实施希望小学援建时缺乏前瞻性的整体科学规划、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一些地方的希望小学建成却不能持久发挥作用,盲目决策、盲目建校后又匆忙撤校。由于“行政问责制”尚未完全落到实处,这种“拍脑袋”办下的事即便办错了也少被追究。二是一些地方“不问民生问政绩”,项目就是一切,需要建设用地时,教育必须为项目让路,希望小学轰然倒下。希望小学遭废弃、被拆除,不仅对社会财富造成极大浪费,也对社会爱心造成极大伤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相关规定,希望小学如确需撤并,要坚持希望小学牌子不丢、捐赠资产不丢的原则。确需撤并的农村学校校舍,可改为农村幼儿园、村民农科教基地等,不改变其教育功能,继续造福社会。我国《教育法》规定:侵占学校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但是,这些规定在一些地方并未得到很好执行。当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仍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儿童徘徊于校门之外。对渴望上学的贫困孩子来说,对望子成龙的山区家长来说,一所希望小学就是他们未来的“希望”。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是最大民生,如果遗弃了教育,我们未来的“希望”终将成为一片废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真正把“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作为工作信条和终极目标。

        (发表于2013116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