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拆“乔”更要修“路”
□林轩鹤
在亚洲强队日本、伊朗、韩国杀入巴西世界杯之时,中国男足却陷入千夫所指境地。国足1∶5惨败于泰国青年军之后,洋教头卡马乔一夜之间似乎成了全体球迷公敌,许多人恨不得立即就将西班牙人送回老家。中国足球史上的这段奇耻大辱,也让中国足协头疼之余不得不拆“乔”——宁付天价的违约金也要与卡马乔解约。卡马乔就要走了,挥一挥衣袖,带走一大笔钱财。此时人们尴尬地发现,天价年薪请来的卡马乔和他的团队,居然成了中国足坛曾经最奢华的摆设。
可是拆了这“乔”,中国足球真的就能大路朝天吗?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找个“替罪羊”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条振兴之路。每一次,都在失败后反省;每一次,又在反省中失败。中国足球路在何方?
1998年,当延边老将高仲勋冲着电视镜头怒吼“中国足球没戏了”时,对于中国足球的未来,很多人还是喜忧参半。15年过去了,我们依然看不到中国足球未来的曙光,哪怕是一丝丝云彩也没有。联赛职业化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国字号球队得到的却是溃败、溃败、再溃败。难怪《经济学家》杂志引用了这样一则笑话:佛祖说他能实现人们一个愿望。于是有人问:“你能让房价低到人们能买得起吗?”佛祖沉默。另一人问:“你能让中国队冲进世界杯吗?”佛祖大笑,说:“我们还是聊聊房价吧。”在无比混沌的烟雨飘摇中,中国足球留给我们的是落寞和苍凉。以至于有一些网友说,应该对中国足球实施“休克疗法”。
中国足球的衰落不是换一个教练就能解决的。西班牙著名体育报《马卡报》称:“中国足球失败,不只是卡马乔带队不力的原因,还有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问题。”请来名教头,不过是短期止痛的“麻痹疗法”,而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把病根剜掉,虽然这会有点痛苦。拆“乔”之后更要修“路”,因为“足”下之路破旧不堪、崎岖不平。拆“乔”之后,更重要的是足协高层要从中吸取教训,并以此作为中国足球改革的契机,彻底改掉急功近利的毛病,大力推进青少年足球培养,找准方向确立足球风格。
青少年足球培养,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美国《福布斯》杂志曾发出这样的质问: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办好北京奥运会并拿到51枚金牌,就挑不出11个腿脚利索的人?其实,还真是这样。这些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搞得轰轰烈烈,足协、投资商将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成年队建设上,巴不得“一口吃个胖子”,而忽略了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才库贮备,没有挖掘人才的机制,各个年龄段青黄不接,选材范围越来越小,中国足球的球星工厂出现了断档,中国足球的“后”路被堵上。而日本足协在1988年就重视青少年足球的培养,而且制定出完善的体系,十年后看到了良好效果。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铁打营盘流水帅,换个不停好奇怪;城头变幻大王旗,缺乏风格终失败。急功近利让中国足球忽左忽右,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打过施拉普纳式的“使劲往对方的门里踢”、英国式的长传冲吊、荷兰式的全攻全守,还有中国式的“满场乱跑”。让我们来看看日韩足球突飞猛进的诀窍,太极虎重视精神融合,武士道注重桑巴模仿,从生涩到熟练,继而有了鲜明的自我特色。而以前和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我们,早已被远远摔在身后。
“积跬步以至千里。”中国足球要真正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依靠的只能是完善的机制以及对于足球运动规律的尊重与研究。因此,拆“乔”之余,还需卧薪尝胆,练好内功,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走出个彩霞满天的未来。
(发表于2013年7月3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