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与时间赛跑
□林轩鹤
泉州以“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而闻名于世。在这里,有以南音、南戏、南少林、南建筑、南派工艺“五南”为代表的闽南文化,这里还有拍胸舞、火鼎公婆、花灯联展等精彩民俗……再过一个月,世界闽南文化节就要在泉州闪亮登场了,保护和弘扬闽南文化也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文化生态是历史过程中的一种动态积淀,它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的泉州,历史上,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同时汲取了古代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丝文化等,形成文化积淀深厚丰富、文化形态多姿多彩的特点。
长期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闽南文化的保护、传承、建设和弘扬。泉州采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有关部门开展了许多工作,使得众多文化遗产在新的时空环境中有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南音、高甲戏、梨园戏、提线木偶戏的精品生产,拓展了这些剧种和音乐生存发展的空间;德化瓷工艺、惠安石木雕在当地政府的精心呵护下,目前均已漂洋过海,真正实现了“保护—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泉州艺校设立闽南戏曲等专业、泉州师范学院开设南音专业,为艺术团体输送了一批批年轻的专业人才;1990年以来,泉州市政府把南音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连续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近年来,随着闽南文化节、闽台文化艺术节、国际海丝文化艺术节、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谱牒学术研讨会、闽南文化论坛、中华闽南语创作歌曲大赛等活动的开展,“闽南文化热”持续高涨,越来越吸引国外及两岸的文化学者关注。
传承文化遗产,延续精神血脉。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如今依然曼妙生动、美轮美奂,这些宝贵遗产凝聚着前人的智慧,让人赞叹、感动。如今,我们在赞叹与感动之余,应该做些什么?不可回避,在目前的一些现实情况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显得任重道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文化传承人保护与培养,已刻不容缓;如何让更多民众乐于接近、走进、热爱,进而珍惜、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也已然摆在了我们面前。保护闽南文化,成为一场与时间的特殊赛跑。
现在一些民间文化品种和人才传承青黄不接,需要采取措施培养新的人才。由于一些老民间艺术家或去世或年事已高,后继者因收入太低等原因纷纷转行,一些民间艺术成为渐渐远去的苍凉“背影”。而民间传统艺术历来以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对传承人进行培养和资助,并探索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要对全市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全面的普查,建立保护名录,确定重点保护对象。另外,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料散落民间,需要尽快搜集、整理和保护,并加以归类、总结和研究。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文化因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氛围,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形成“活态”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一曲南音,一台戏剧、一块石雕,看似寻常,可到了民间艺术家那里,却被赋予了神奇的魅力。老百姓作为文化遗产的直接传承者,应是闽南文化的主人;只有民众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做到有效保护它。
世界闽南文化节,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及海内外文化交流的盛会,也是一个让广大民众与传统文化相约、相会的节日,更是一个留住远去“背影”的契机。保护、传承、弘扬闽南文化,泉州具有亲缘、生态、平台、政策和环境等诸多优势。我们相信,闽南文化以其非凡的亲和力、影响力和传递力,终将让更多的民众惊艳并钟情于它的精彩。
(发表于2013年5月15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