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约束公权不能有“节假日”

(2013-04-24 08:17:26)
分类: 时事评论

约束公权不能有“节假日”

□林轩鹤

     “五一”假期马上就要到了,在这个当口,公车私用问题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南京市政府日前召开廉政工作会议提出:严禁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集中使用管理制度,从今往后,节假日期间公车一律封存停驶。

    眼下,“舌尖上的浪费”已成舆论焦点,“车轮上的铺张”也应引起高度重视。说到公车私用,人们眼前总会出现这样一幅幅图景:清明节日公车扫墓,风景区里公车旅游,池塘边上公车垂钓,婚丧场所公车开道,孩子上学公车接送……公车私用不只是占小便宜的问题,它有时已是奢侈浪费的代名词,成为流动的“腐败广告”,极大地损害了一些政府部门和机关干部的形象。据近日《人民日报》报道,从1994年中办、国办下发公车管理的文件算起,“公车改革”已近20年,尽管近年来一些地方也有探索,但整体来看并不尽如人意,公车数量和购置费用仍呈增长态势。日前来自新华社的报道说,财政部4月18日公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69亿元,这一数据虽比去年的预算执行数减少1.26亿元,但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仍高达43.99亿元。

    一些地方公车管理存在着巨大的弊端,改革势在必行。“节假日期间公车一律封存停驶”就是一种改革,这个举措并非南京首创,云南省昆明市2006年就已实行,随后一些省市也先后效仿,可是效果有限,某些地方甚至还在风头之后,出现“报复”性反弹的尴尬局面。公车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进,其实不是“车”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是“权”的问题。公车承载着权力的一部分“任务”,在某些官员头脑中,“屁股底下坐着一套房”代表了手中的公权,车子越好,权力越大,权威越高,用车子来讲排场、比阔气也就成为“必然”。公车私用问题只是特权滥用的一个缩影。对公费旅游、公款接待问题,以及其他公权的使用,都应该在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得到规范、约束和整治。

    对“公正”的追求如今已经深入人心,公权运作是否规范,是否有制度约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民众对社会公正度的判断。衡量公权是否公正有几个基本的指标:一是权力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对公权是否有制衡,因为法治强调公权对社会的管理,也强调社会对权力的制衡;三是有没有制度化的惩治措施,当违反法规的情况出现时,必须改变“自己查自己”的怪相,必须有机制来进行纠错甚至惩罚,如此,才能发挥警示作用。  

    应该说,南京出台“节假日期间公车一律封存停驶”这一举措,对于治理车轮上的乱象有着积极意义。但对公车私用等公权滥用现象的整治,却不能只在“节假日”时给予短期的强化,而应该有长期并且有效的管束机制,包括举报、监督、曝光等方式。《南史》中有个故事,南朝有个新到任的郡守王敬为了彻底禁偷,罚小偷去扫马路,还允许小偷举报以前的同伙来代替自己扫马路。此事传开后,小偷生怕被他人认出,全都逃走了,当地一度“天下无贼”。这就是举报、监督、曝光起了作用。举报、监督、曝光后还需问责,一段时间以来,网上曝光的一些公权私用、滥用案例,事初轰动一时,事后却鲜有“下文分解”,最后变成网友们自娱自乐,这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对公权的约束不能“放假”,而应长期“在岗”。

    整束公权私用、滥用,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群众监督和社会检验,还需要执法有力、问责到位。也就是说,不能让公权以私人的方式启用,而必须让公权在法制的轨道内行走。

           (发表于2013424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