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是教育的起点
□林轩鹤
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和培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不能回避的问题。
据《贵州都市报》报道,织金县桂果中学5名初二学生,因“情绪不好”,竟在愚人节这天想做点“愚蠢的事”,相约到辖区内的落水岩喝农药自杀。幸得老师知情后报警,民警及时救下这5名学生。经心理健康教育后,5名学生表示今后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珍惜宝贵的生命,不再干傻事。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的学习、升学、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心理素质又普遍比较脆弱,因此有些学生选择轻生以逃避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15岁至34岁人口群体中,自杀居各种死亡原因之首。何以如此?又何以不再如此?都值得思考。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十分重要。
何谓生命意识?就是人作为一种生命的自我意识,其核心是尊重、珍惜和热爱生命。生命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执著;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责任;从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从陶渊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我们更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是的,俏立枝头的花朵,风中摇曳的小草,水间嬉戏的鱼儿,草原奔跑的羚羊……所有生命,都有着一种令人敬畏的顽强与不易!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信息。”的确,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人类的终极关怀。生命问题应该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中学语文教材中,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等闪烁着生命光泽的文章,都直接抒写对生命的认识。对教育者乃至全社会来讲,要通过文化的濡染,从小就给予小孩子生命意识教育。对学生来说,要在这种教育的滋润中,认识生命的价值,养成关爱的情怀,形成人文的精神。
环顾我们周围,人际关系冷漠、仁爱之心缺乏的现象,正是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于是,校园暴力、学生自残频发,甚至发生药家鑫残忍杀人,以及弑父杀母此等为人所不齿的丧失人性、有悖人伦行为。究其原因,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但也有教育缺失的原因。我们的教育,在生硬强调应试教育的时候,忽略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及对这种追寻应有的文化浸润。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学校、家庭、社会责无旁贷。尊重生命,才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珍惜自己的生命,才能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只有将温情化为灵魂深处的感动,才能努力去发掘、塑造自己生命中的美丽,以充满人性的关怀去温暖别的生命;只有让爱心、善良、仁慈、宽容等美德在心灵里生根发芽,才能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美。
当然,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和培养,不可能一直在温情脉脉中进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凡是与教育有关系的人,都应当聪明地拉起孩子的手步入人的世界,不要蒙上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人世间的欢乐和苦难,决不能使孩子免受生活逻辑本身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撞击。”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本雅明说:“生命是一条单行道。”人的一生,逆境是常态。要告诉孩子们,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有笑对生命磨难的意识,要不断增强抗打击能力。有了对生命意义的追索,就能够在生命中有所坚守,生命中所有的寂寞、孤独和苦难,都会化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拥有对生命的珍爱和敬畏之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就会充满勃勃生机。
(发表于2013年4月10日《泉州晚报》“评论”版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