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事评论 |
清明,让心灵重归一次宁静
□林轩鹤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在很多人眼中,春意正浓的时节里,有这样一个假期相当难得。尤其是各路商家,早早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方案,争相将清明假期打造成“小黄金周”。有些商家干脆将清明假期定义为“吃喝玩乐”,以借众人的消费趁机赚它个盆满钵满。一些忙于也乐于“吃喝玩乐”的人,无暇也无心祭奠逝者,于是代人扫墓行业日渐红火。据《重庆晚报》3月29日报道,清明临近,网上出现了代人扫墓的业务,专门帮人到坟前除草、烧香、磕头,甚至还可以按时收费哭坟。将清明节日变成享受吃喝玩乐的“旅游节”,将祭奠先人变成金钱代理亲情的“走过场”,清明节就失去了设为法定假日的意义。如今清明节的喧腾热闹,正在渐渐冲淡其固有本意和文化内涵。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我国,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只有清明。始于周代的清明节,到了唐玄宗年间与寒食节合并,演变成怀念逝者、祭祀先人的节日,绵延至今。按照习俗,人们要在清明节这天举家祭祀先祖,缅怀故人遗风;也会外出踏青插柳,感受气清景明。传统意义上的清明节,集中体现了生者对逝者的尊重、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清明,这个承载着仁孝之道和感恩文化的节日,也是一个教人重温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的节日。追思先人,怀念亲友,正是对下一代孝道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家”跟“冢”两个汉字形态相近,古人造字的时候,就把生死的智慧藏在其中了——给先人扫墓,在缅怀先人之余,要懂得善待活着的亲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清明之时,慎终追远,让后世懂得道德敦厚和感念祖德的道理,让活着的人在追思中感悟并传承个体、家庭乃至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子孙绵延、尊祖敬宗的赤子情怀和叶落归根、认祖归宗的家国情结。
清明,不是一年中最隆重、最丰盛的祭祀,却是与逝者心灵对话最近的祭祀。一束鲜花、一杯清酒、一句心语,用最简单、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最真挚、最虔诚的情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春天来了,绿草茵茵,翠柳依依,生命有了新的轮回。人是有丰富情感的生灵,在踏青时,在祭祀中,在怀想里,感知生命的意义,沉思存在的价值。清明节是一个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类与自然进行多重沟通与交流的特殊日子,饱含着国人对生离死别的哲学思考、对人生价值的道德评判。每一次扫墓,每一场祭奠,不仅要扫去逝者碑上的灰土,更要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你不妨停下匆匆的脚步,你不妨放下手中的繁忙,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让内心世界重归一次难得的宁静。清明,应是一次情感体验上的升华与心灵感悟上的净化,而这种陶冶是任何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万物清明的日子里,天、地、人,通过这样特殊的方式交流沟通,历史、现在和未来,便有了人性和情感的温度。
如果思念被物质绑架,缅怀为玩乐左右,祭奠就成了形式,感恩就变得做作。节日经济遭遇热炒的时候,传统文化却在日渐冷却。如今,面对滚滚红尘、物欲横流,还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心灵深处的“清明”?而心灵深处的“清明”,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待生活、对待事业、对待社会,所需要的境界、精神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