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冒充官员行骗何以屡屡得手

(2013-03-20 08:42:17)
分类: 时事评论

冒充官员行骗何以屡屡得手

□林轩鹤

     30多年前著名话剧《假如我是真的》中骗子的“真人版”,最近频频见诸报端。

    据《南方都市报》3月15日报道,从2010年开始,一个叫赵锡永的人自称“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在湖南娄底以及云南昆明、玉溪等地行骗,不少身居厅级、处级高位的官员信以为真,好生侍候,甚至聘其为政府顾问。近日国务院研究室下发通知,称无此人,请云南省办公厅“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并揭露赵锡永的诈骗行为”。

    《检察日报》3月14日报道了一起“1350万元买了一套假军装”的天方夜谭式荒唐案件:陆谦、关旭、白润3人假冒“将军”,谎称受命筹建所谓“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发展基金委员会”,如果前期出资协助筹建,将授予“上将”军衔。上海的李先生先后被骗1350万元。近日,3名骗子被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批准逮捕。

    时下,行骗之事屡见不鲜,新闻读得多了,甚至有点乏味。可是有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重视和反思,那就是冒充官员或者官员亲属、秘书行骗,就像范伟在小品中说的:“真是防不胜防啊!”不信你输入“假冒官员行骗”几个字到网上搜索一下,结果会令你大为震惊。装成司长当座上宾、吃香喝辣,“能赖”可谓“超群”;冒充高官招摇撞骗、财源广进,“胆量”可谓“出众”。可是,这些江湖术士的“骗术”真的就那么“高明”吗?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相信他们的谎言?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走进他们的迷阵?频繁发生这类案件的真正原因,到底是行骗者聪明绝顶,还是受骗者反应迟钝?我们得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

    与其说是行骗者“狡猾狡猾的”,与其说是受骗者粗心大意掉进了陷阱,不如说是一些受骗者对权力的迷信,才一步步走进骗子设计好的“套子”,让“钓鱼”式的行骗屡屡得手,才出现“被骗了还帮骗子数钱”的闹剧。骗子之所以冒充官员或其亲属,就是为了虚构自己拥有一定的职权、地位,能够办成某些与普通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正常途径又难以办到的事。眼下,求学、就业等竞争日益激烈,一些人过于迷信权力能够通吃,认为能够绕开规章制度拉关系、走后门,所以不惜拿钱开路。一些较有警觉者虽怀疑可能是陷阱,却执著地“赌”下去,生怕如果是真的,会错失良机。至于地方官员对冒充的“上方大员”鞍前马后,人们难免会怀疑其为了日后升迁而攀高枝。因此,尽管有些诈骗伎俩漏洞百出,但是受骗者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往往真伪不辨,盲从轻信,在一定程度上给骗子以可乘之机。行骗者才铤而走险,屡试不爽,乐此不疲。

    现阶段,某些部门还存在制度不健全、程序不透明的问题,让一些人对制度之外的助力有着不正当的诉求。官员手中有权力,有时监督又不到位,一些不正当诉求还真的办成了,骗子便利用人们媚官的心理来达到他们的卑鄙目的。因此,我们只对骗子进行严厉打击是远远不够的。在进一步揭露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提高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增加透明度,还需要不断构建和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管机制,不断提升权力运行的阳光度。一方面,我们要铭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骗子要提高警惕;另一方面,要使民众从对权力万能的迷信转变为对权力规范运行的信任。这样,才能让冒充官员行骗的土壤失去繁殖能力。

          (发表于2013年3月20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